南昌布局建设9个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 块块边角地 串成“健身圈”(图)
“以前想带孩子打场球,得开车半个多小时找场地,现在家门口的场馆快建好了,以后周末再也不用为‘遛娃’发愁。”近日,南昌市东湖区董家窑街道紫金城社区居民陈晓斌,站在即将完工的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前,难掩喜悦之情。作为2025年民生实事人大票决项目,南昌在全市布局建设9个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通过盘活闲置空间,精准对接需求,让居民实现“家门口健身”,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正在建设中的南昌市东湖区社区嵌入式体育场。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摄
南昌老城区人口密集,健身场地紧缺是不少居民的“心头事”。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市将目光投向城区“边角地”“闲置地块”,以“嵌入式”建设模式,让体育场馆“挤”进社区。场馆选址均优先布局在人口密度大、辐射范围广的区域,像东湖区馆就选址董家窑街道南铁西货场与青山南路交叉口,充分利用闲置地块打造便民健身空间,既不占用核心建设用地,又能最大限度服务周边居民。
在建设理念上,南昌坚持“一馆一方案”,让场馆与社区环境、居民需求精准匹配。每个场馆都结合所在区域传统文化、周边建筑风格进行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兼顾全年龄段需求。以东湖区馆为例,用地面积约10亩,总面积2200平方米,室内设置“一篮六羽”运动场地,可同时容纳多人开展篮球、羽毛球运动。室外打造口袋体育公园,规划了足球场、标准篮球场、半场篮球场、乒乓球场,还配备了棋牌桌和各类健身器械,从孩童嬉戏到老人康养,从竞技运动到休闲健身,都能找到合适空间。
“我们不仅要建得好,更要实用、便民。”南昌市东湖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多次征求周边群众意见,优化场馆功能布局。同时,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与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用。东湖区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施工负责人杨希介绍,东湖区馆完工率已达80%,钢结构、场地硬化、管网铺设等核心工程已全部完成,进入收尾冲刺阶段。
记者还了解到,南昌市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经开区馆主体框架及钢结构完工,正推进防火涂料喷涂、室内隔墙施工;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等场馆也已完成钢结构主体吊装工作。
嵌入式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完善了社区体育基础设施配套,助力南昌“15分钟健身圈”加速成形。场馆建成后,居民走出家门步行即可抵达,便捷参与体育锻炼,既破解了老城区健身资源不足的难题,也为社区增添了新的社交空间。“以后不仅能在家门口健身,还能和邻居们一起打球、聊天,社区氛围肯定会更热闹。”青桥社区居民涂斌每天都会关注场馆建设进展,对未来的健身生活充满期待。
9个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全部投用后,将进一步优化南昌公共体育资源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健身选择,激发全民健身热情,让居民在城市发展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 实习生 钱露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