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单车要退出南昌红谷滩?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文琴)“扫个电动车,去地铁站。”这是许多南昌市民的日常,但11月15日之后,在南昌市红谷滩区,市民出行用车可能要从共享电单车变为共享单车。
近日,美团、哈啰、滴滴青桔等主要运营商陆续发布公告,将于11月15日前完成红谷滩区域内共享电单车的退出及共享单车的投放。
一纸公告,激起千层浪。有人遗憾,有人支持。这一变化,牵动的不仅是市民的出行习惯,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便利与秩序的思考。
11月13日,南昌市交通运输局相关人士表示,关于红谷滩区试点退出共享电单车事宜,目前有关部门还在深入研究,后续将有具体实施方案。

南昌市红谷滩区街头出现崭新的共享单车。全媒体记者刘文琴摄
管理之困
11月13日上午,在南昌市红谷滩区地铁大厦站外,一位城管工作人员正艰难地整理着路边的共享电单车。“电单车太重了,搬起来特别费劲。”他坦言,“退出之后,日常整理的压力会小很多。”
“潮汐式包围”成为城管部门对共享电单车的描述。执法人员解释,早晚高峰时段,地铁站口的电单车堆积成山,将人行道、盲道、非机动车道堵得水泄不通。“我们人手和设备有限,有时只能督促企业及时清理。”
路面交警同样面临执法困境。“很多车的头盔不是丢失就是太脏,市民不愿佩戴。经常有一辆电单车载着两三个人的情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名交警表示。此外,部分市民会将电量耗尽的车辆直接丢弃在路边,给道路通行带来阻碍。
作为流动的营运资产,共享电单车管理既涉及不特定用户,也牵涉企业责任,治理复杂度不言而喻。这也是许多城市共同的治理痛点。
如何寻求便利与安全的平衡?
2016年底,南昌正式引入共享单车,后来逐渐演变为共享电单车,数量最多时曾达40万余辆。共享电单车“跑马圈地”式的无序扩张,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治理乱象,2021年8月,南昌市采取招投标方式允许5家企业在市内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试图以“配额制”终结无序竞争,南昌市共享电单车数量也缩减至11万辆左右。
到2024年11月30日,5家企业签订的投放车辆服务合同全部到期。然而,配额制也面临着执行难题。今年4月,有市民通过投诉平台反映,有共享电单车运营商违规投放无牌、套牌车辆。另外,南昌市已在今年暂停了共享电单车上牌业务,但部分今年4月才生产的车辆却挂上了牌照。
此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出于安全与秩序考量,长期对共享电单车保持严管态势,核心城区基本禁止投放。更多二、三线城市,则在“放开”与“管住”之间反复试探。
对比其他城市,昆明、长沙等地同样采用配额管理,但配套了严格的考核与退出机制。杭州则凭借“电子围栏”技术,基本实现了共享单车、电单车的精准停放,提升了管理效率。
江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王舒婷认为,共享电单车退出是南昌市推行“总量控制、动态优化”交通策略的必然选择,核心是要在便利与安全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简单的“禁”或“放”都无法根治问题。
她建议,政府层面应精细化管理,避免“一刀切”。例如,可以考虑在九龙湖等非核心区域或公共交通覆盖不足的区域,适度保留电单车运营。另外,参考其他城市的考核退出机制,或者强化电子围栏技术应用等,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企业则要通过信用激励、加强运维等方式履行管理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