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女子偶尔便血以为是痔疮,检查发现肠壁上有一颗“小瘤子”
大江新闻讯 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报道:近日,江西省中医院门诊来了位45岁的张女士。半年前,她开始偶尔便血,以为是“痔疮犯了”,随便买了点药膏涂。结果上周体检做肠镜时,医生发现她直肠壁上有个0.8cm的“小鼓包”,活检报告一出来,显示是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她当场慌了:“这是癌症吗?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类似的场景,对江西省中医院消化科医生来说,每天都能遇到,它不像胃癌、肠癌那样声名大噪,却悄悄成了近年肠镜报告里的“高频词”。
它到底是啥?和“癌症”有关系吗?要理解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得先认识肠道里的“特殊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像“哨兵”一样分布在消化道黏膜下,负责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肠道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
但如果这些细胞“失控”了,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就可能形成神经内分泌瘤。直肠是胃肠道中神经内分泌瘤最常见的部位之一,但它的“脾气”和其他恶性肿瘤不太一样。
约70%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属于低级别,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但也有不到1%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是高级别,进展快、易转移。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癌症”。医学上,只有中级别及以上或出现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才会被归为“恶性肿瘤”。
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狡猾之处,在于它的症状和普通肛肠疾病高度相似。早期可能完全没有感觉,或只表现为:
1.便血:鲜红色或暗红色,常被当成痔疮; 2.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 3.肛门坠胀感:总感觉“没排干净”; 4.黏液便:大便表面有透明或白色黏液;5.腹痛:持续性或间断性反复出现腹部疼痛(常为胀痛或隐痛)。
这些症状太常见了,以至于很多患者像张女士一样,拖了大半年才做肠镜。而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腹部包块、贫血,甚至肠梗阻,但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江西省中医院消化科医生提醒,40岁以上人群,若有反复便血、排便异常,不要自行判断为“痔疮”,一定要做肠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