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思政课堂 送教赋能成道 安义县实验学校杨润根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大江新闻讯(通讯员胡贵萍)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深化“名师工作室+片区教研+校本教研”三级教研体系,推进“主题+课题”双轮驱动的深度教研,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11月14日,安义县实验学校杨润根思政名师工作室组织骨干成员前往安义县新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聚焦七年级和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教学内容,由胡贵萍老师、胡燕燕老师分别执教《敬畏生命》《促进民族团结》两节示范课,新民学校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及工作室成员参与听课、评课与交流研讨。

活动前期,杨润根思政名师工作室深入新民学校调研,结合乡村学生认知特点与教学实际,确定了贴合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成长需求的授课主题。两位授课教师围绕课程标准,精心打磨教学设计,融入时政案例、互动体验等元素,既保证教学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又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为乡村学子带来高质量的课堂体验。
胡贵萍老师《敬畏生命》:以情载理,筑牢生命之基。胡贵萍老师以榕江洪灾救援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视频播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课堂上,她结合洪灾中救援人员冲锋在前、社会各界驰援灾区的鲜活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通过植物生长、人类生命周期等常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不可逆性,进而明确敬畏生命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关爱他人生命。整堂课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既落实了“理解生命至上,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核心素养目标,又通过“行动宣言”“实践计划”等环节,将敬畏生命的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胡燕燕老师《促进民族团结》,胡燕燕老师以“云游新疆”研学活动为主线,设置“民族风情园”“发展成就馆”“青春行动站”三个趣味站点,带领学生沉浸式学习民族团结相关知识。
示范课结束后,在杨润根名师的主持下,一场聚焦“核心素养落地”与“乡村课堂优化”的深度研讨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实现了“听课—评课—研课”的闭环提升。
授课教师复盘分享,解析设计理念
胡燕燕老师结合《促进民族团结》的“研学式”教学设计,解读了“站点式教学”与乡村学生认知特点的适配性,分析了如何通过“趣味互动”化解抽象知识点的教学难点。胡贵萍老师则围绕《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复盘,重点分享了“时政案例选取”的考量——为何以榕江洪灾为切入点,如何通过案例分层引导学生从“感知生命脆弱”到“体悟生命神圣”;同时反思了课堂中“小组讨论时间分配”“个别学生参与度激发”等可优化之处。
双向互动评课,聚焦教学实效
新民学校教师代表立足乡村教学实际,各抒己见、坦诚交流。大家高度认可两节示范课的亮点:易思娟、黎舒悦、帅龙妹等老师称赞胡燕燕老师的“云游研学”设计“新颖有趣,打破了乡村课堂的沉闷感,让抽象的民族团结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亲切自然的教资教态让课堂更充满活力;杨建斌、帅艺财、杨雨晴等老师认为胡贵萍老师的课堂“情感铺垫到位,将生命教育融入真实情境,让学生有共情、有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乡村教师也结合自身教学困惑,提出了针对性问题,如“乡村学校时政素材获取有限,如何简化案例仍保证教学深度”“面对留守儿童较多的班级,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学生内敛羞涩,如何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等。
名师引领点拨,破解教学难题
杨润根名师及工作室成员针对乡村教师提出的困惑,结合两节示范课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精准点拨与经验分享。针对“时政素材运用”,建议乡村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本地新闻及短视频平台精简素材,聚焦核心知识点设计问题;针对“课堂互动优化”,提出“分层任务设计”“小组分工明确化”等具体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参与课堂;针对两节课的核心素养落实,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生活实际,既要让学生‘懂道理’,更要让学生‘会践行’”,并以《敬畏生命》的“实践计划”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景模拟”为例,示范了“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
整场研讨交流氛围热烈、务实高效,既有对示范课的深度剖析,也有对乡村教学痛点的针对性解答,实现了城乡教师之间的经验互通、智慧共享,有效提升了全体参与教师的教学思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本次“送教下乡”活动,不仅为新民学校师生带来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搭建了城乡教师交流学习的桥梁,更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对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杨润根思政名师工作室将继续立足教学实际,持续开展“送教下乡”、教研共建等活动,不断拓宽帮扶渠道、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安义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