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火燎原处 种下青春的信仰——“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纪实

2025-11-19 05:05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9月4日,学生们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展“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资料图)

学生聆听讲解员讲述小井红军医院的建设历程和红军伤病员的英勇故事。(井冈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井冈山,八角楼。

  一群身着校服、头戴印有“我的井冈行”鸭舌帽的学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驻足凝视一盏油灯。望着那盏仿佛仍带着温度的油灯,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有人忍不住伸出手,想触碰这穿越时空的精神载体。“八角楼不是一座‘仅供参观的老房子’,而是一本能摸到温度的历史书。”学生侯佳晴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是“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中最寻常的一幕。

  “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市县三级协同,教育、财政、交通、文旅等多部门联动打造,是一堂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思政大课。

  作为先行试点,吉安市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线,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全市高一学生奔赴这片孕育了红色火种的土地,让他们在抚今追昔的思考中解码“人,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青春之问,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自今年9月开学以来,吉安已组织15批次、4.56万名学生参加这场以井冈山精神为内核的“行走的思政课”。他们追寻革命足迹,青春与信仰同频共振。

  让井冈山精神可听可感可传承

  在这里,红色基因是可触可感的体验,是有温度的互动,是能扎根心底的信仰。

  “原来‘艰苦奋斗’不是硬邦邦的4个字。”学生吴子喻扛起扁担重走挑粮路,很快额头上就渗出汗水,“朱德总司令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用扁担挑起的是粮食和希望。”

  学生刘以斌也深有感触:“这根扁担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工具,它代表了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我们要学习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担当的精神。”

  这堂“重走挑粮路”体验课,是“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创新课程的一个生动缩影。活动打破刻板模式,不把学生当旁观者,而是让他们做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为让井冈山精神真正走进青少年心里,活动联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院校,精心打造“1+2+N”沉浸式课程体系。以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为主线,围绕“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强国有我”三大主题,创新推出22堂可听、可看、可做、可悟的精品课,更创新采用“现场教学+军事训练+红色主题思政课+互动体验”的多元融合模式,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没有手术刀,就用菜刀清理化脓的伤口;没有消毒水,就靠食盐为伤口杀菌……”“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主题思政课上,研学导师用低沉有力的声音缓缓讲述张子清师长献盐的故事,字句间的赤诚与坚守,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当被问及“在和平安宁、物质丰裕的今天,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朱雯淇的回答格外清晰:“学习时,用先辈们在井冈山咬牙坚持的事迹激励自己,遇到难题不退缩、敢钻研;生活里,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守住朴素作风。”

  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简陋狭小的病房里,一张张病床、一件件生锈的医疗器械,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难。研学导师结合实景,讲述萧克将军无麻药手术的感人故事,深入解读红军缺医少药仍坚守抗争的精神。学生兰石奇感慨道:“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生郭志杰在参观后震撼不已:“很难想象当年医护人员是如何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救死扶伤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实地体验,“画英雄”成为研学中极具感染力的环节。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一群学生手握画笔和画板,聚精会神地为革命烈士画像。“比起走马观花式参观,亲手给烈士画像,更能让我记住烈士事迹,体会革命精神。”学生蒋凌菲在革命烈士雕塑前认真勾勒,铅笔在画纸上沙沙作响。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两座系着红领巾的“小英雄”雕塑前,学生们同样认真画像,有学生说:“我们之所以能生活在和平年代,离不开当年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浴血拼搏,我们想用画像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这些英雄。”

  为持续提升课程质量,活动建立“多方评价+定期复盘”优化机制。每次研学结束,学生们从课程吸引力、导师讲解清晰度、体验环节参与感、服务满意度等维度打分提建议,研学导师团队每周召开复盘会,结合反馈调整细节。

  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精心设计了4条精品线路,它们并非简单的景点串联,而是“与历史对话”的通道。每条线路都有专属主题,从“信仰”到“使命”,从“勤学”到“奋斗”,让学生们在行走中逐步读懂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信仰之行”的核心在八角楼。研学导师指着桌上的小油灯,讲了一个细节:“毛主席当年就在这盏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那时候灯油珍贵,他原本可以用3根灯芯,却坚持只用1根。这豌豆般微弱的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八角楼的院子里,学生们排列整齐,闭上眼睛静默一分钟。微风拂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使命之行”则架起了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黄洋界,研学导师带着学生重走红军哨口,站在当年的炮台旁,讲述红军以少胜多的战斗故事。“那时候,红军只有少量的枪支弹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凭借着地形优势和坚定的信念,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而来到神山村,画风悄然转变。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口,村民靠着民宿和茶叶产业过上了好日子。学生们走进脱贫户家中,听村民讲述“旧貌换新颜”的变迁。学生李雨欣在村民李德明家看到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照片里的神山村土坯房破旧不堪,山路泥泞难行;而如今,庭院花草繁茂、屋内家具崭新。“李爷爷说,这都是党的好政策与大家奋斗的结果。”她在研学日记里写道,“革命年代,红军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现在,我们依靠奋斗实现乡村振兴。‘使命’不是一句空话,是每一代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

  “勤学之行”则带着学生们走进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在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一块特殊的“读书石”吸引大家驻足。讲解员介绍:“毛主席常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听闻毛主席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阅读和写作,不少学生默默挺直了脊梁。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学生们席地而坐,围聚在珍贵文物旁,聆听讲解员讲述背后的革命故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补丁摞着补丁的军装、纸页泛黄卷边的手稿,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他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交流,或用手机记录触动瞬间,试图透过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物件,触摸革命先辈的炽热初心。学生赖大飞说:“卢德铭放弃优渥生活为群众谋幸福,22岁牺牲的他只比我们大几岁。以后我要以他为榜样,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奋斗之行”的足迹延伸到黄坳排头兵广场、行洲红军标语群。在排头兵广场,学生们开展“排头兵列队”互动游戏。按照当年红军队列要求,大家迅速站成整齐的队伍,听从指令完成各种动作。“成为排头兵,就要有担当、能吃苦,要带领大家一起前进。”研学导师的话让学生们触动不已。在茨坪镇行洲红军标语群旧址,斑驳的墙壁上,一条条红军标语格外醒目,学生们三五成群围聚在标语前,仔细研读并分组讨论背后的故事。有学生动容地说:“‘拥护红军’这简单4个字,是当年百姓对红军最深的信任。”在随后的军事训练环节,大家挺拔的军姿、整齐的步伐,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的纪律意识与担当精神。

  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每条线路都有的仪式感环节。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气氛庄严肃穆,每一名学生都敛声静气,脚步轻缓。他们整齐列队,拾级而上,手捧白菊或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表达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这种仪式感,让青少年在庄重的氛围中,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的感恩。

  信仰火种点亮青春心田

  “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不是一场到此一游的旅行,而是一次播撒种子的淬炼。它让井冈山精神,从井冈山的翠竹间、红土地上,走进青少年的心里,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密码。活动开展以来,不少学生的变化让老师和家长惊喜不已。

  吉安市第三中学陈老师带着学生参加“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她笑着分享:“以前班里有些学生比较娇气,遇到困难就抱怨。现在,他们学会了整理行李、帮助同学,爬山时主动搀扶体力差的同伴。有孩子回去后还主动帮妈妈做家务,说‘红军战士那么苦都不怕,读书这点累算什么’。”她还发现,以往吃饭挑食、浪费的学生,在研学基地了解到红军“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的故事后,每餐都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阳明中学教师蒋蔚卿也表示:“以往课堂上的红色教育多是文字讲述,这次研学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进一步帮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内核,对培育他们的抗挫力与家国情怀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学归来,学生们纷纷把井冈山精神带回了校园,用分享与行动传递红色力量。永丰中学学生吴仕祥表示,此次井冈山之行让他深刻意识到,井冈山精神并不是尘封的历史标本,而是流淌在每个中国青少年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学生周宇城也动情分享:“这次研学之旅不是看过就忘的风景,而是刻在心里的精神坐标。未来,我会带着这份信念,在学习路上勇往直前,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属于青春的光彩。”还有不少同学坦言,听完这些亲历者的讲述,被挑粮路上的坚守、烈士画像里的赤诚深深打动,自己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做一个有信念、有担当的人。

  为了让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坚持“本土挖潜+外部引智”的思路,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大先生”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廖俊杰这样的全国优秀讲解员、全市中学名优思政教师,也有袁建芳、王华生等革命后代,还有全国道德模范“井冈百灵”江满凤、神山村农民宣讲队等身边榜样。高层次青年人才毛浩夫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从金融精英到双语红色讲解员,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每次讲解,毛浩夫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井冈山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让学生们看到,信仰可以如此真实地照进现实。

  “以前觉得,传承红色基因是老一辈的事。听了毛老师的故事,我才知道,传承也关乎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的选择。”学生吴雨桐说,“以后无论我做什么工作,都要像毛老师一样,坚守信念、为国奉献。”

  夜幕降临,“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主题思政课如期开讲。研学导师结合历史图片与影像资料,回溯井冈山斗争关键事件,分享革命烈士陈毅安《无字家书》的感人故事。陈毅安与妻子约定:如果他牺牲了,就会托人捎回一封无字家书。学生徐嘉华感慨道:“一封无字家书,背后是他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决心。我要以他为榜样,培养爱国情怀,不管以后遇到什么,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课程临近尾声,全体学生齐声合唱《映山红》,用青春的声音回应井冈山精神里那份永不褪色的信仰。

  每一名参加“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的青少年,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红色答案”,带着井冈山精神的火种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这,就是“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的意义。它让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让青春与信仰同行,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成为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