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微信点亮调解曙光
作为丰城法院尚庄法庭的承办法官,我经手过不少民间借贷纠纷,但这起标的额仅1.2万元的案子,却让我深切感受到基层司法调解中“坚持”与“温度”的重量。
案件的原告张某和被告罗某是同乡发小,关系要好。2023年起,张某多次向罗某出借款项,均为小额借贷,累计达到1.2万元。罗某仅零星偿还部分款项,在张某提出一次性还清的要求后,便开始回避沟通不接电话、拒回微信。
今年9月11日,案件送到法庭后,我们启动了“今日我驻庭”机制。驻庭调解员陈武立,同时是罗某所在村委会的治保主任,他成了我们联系当事人的重要纽带。陈武立迅速开展调查,很快摸清关键情况:张某在广东务工,罗某在福建务工,地域跨度给沟通带来阻碍。
陈武立先尝试直接联系罗某,电话、微信均无回应。转而联系罗某父亲,起初对方配合,几次后态度消极,仅回复“他没还,我也没办法”。常规调解路径受阻,我只能依法完成送达程序,决定开庭审理。
开庭前一日,我抱着最后试一试的心态,再次向罗某发送开庭通知,顺带用尚庄法庭微信提交好友申请。此前类似的尝试都石沉大海,我并未抱过高期待。没想到,当晚11点,手机屏幕弹出好友通过验证的提示,紧接着收到罗某的消息:“法官,我知道这个案子,起诉后我又陆续还了些钱……”
这条深夜传来的消息,让陷入僵局的案件有了转机。次日一早,我微信告知罗某保持电话畅通,可线上开庭,却再无回音。开庭前,我和陈武立反复拨打罗某及其父亲电话,均无人接听,依法进行缺席审理。
庭审结束后,我习惯性查看通话记录,发现有一个罗某的未接来电。我立刻回拨,终于与罗某取得稳定联系。电话里,我与陈武立一同向罗某核实借款与还款事实,耐心倾听他的诉求,同时清晰释明相关法律规定。
经过多轮沟通协商,罗某逐渐放下抵触情绪,张某也体谅到发小的实际情况。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的分期还款调解协议,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了签字确认。罗某当庭表示感谢,承诺按协议尽快还清欠款。
考虑到罗某对民间借贷相关法律规定了解不深,我们专门通过电话对他进行了法律教育,详细讲解借贷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引导他“懂法守法用好法”,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基层法庭,这样的“小案”还有很多。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案结事了,更希望通过“情、理、法”的融合,让当事人真正理解法律、敬畏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