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得”到“德”——一家浙企在余江区的扎根记
“公司现在生产的传感器有300多款,年产7500余万套,生产订单排到了2028年。”初冬时节,记者在位于鹰潭市余江区的江西沃德尔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车间24小时不打烊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下线后,即将运往世界各地。该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廖智敏介绍,七年间,沃德尔连续十次增资扩产,从一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蝶变为一个汽配产业园,也让余江区汽配产业实现了从“零”到“林”的精彩跨越。
沃德尔2012年在浙江台州起步,专注于汽车电子电器、精密部件及轻量化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2018年,沃德尔在全国多地考察,对比区位交通、营商环境等方面因素后,决定先行在余江区投资建设一期项目。当地政府立即组建“沃德尔专班”,进行全要素精准帮扶,全力帮助企业成长。该公司董事长黄留肖坦言:“2017年,我们第一次来到余江区考察,当时这里汽配产业基础薄弱,说实话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从拿地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让我们吃下了第一颗定心丸。”
此后三年多,沃德尔接连落地了三期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企业产能的增加,新问题出现了。公司大量设备均为进口高精度生产设备,在夏季雷电天气时,经常因用电闪断导致设备停机。当地政府立即邀请电力专家把脉诊断,根据研判决定新增一条10kV用电专线,将用电闪断概率降至最低。架设电力专线,涉及一系列程序问题,且工期长、费用高。对此,园区管委会主动对接供电部门,并联动财政等多个部门申请400余万元专项资金,新建沃德尔电力专线。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第四期执行器项目实现满负荷生产。
“当地政府不是简单招引企业,而是真正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不用我们上门找政策,惠企红利会主动对接;不用我们费心跑审批,政务服务全程无缝衔接。”黄留肖介绍,从一期发展到十期,不是简单的扩产增能,而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生态构建。从最初的传感器、执行器,逐步延伸到压铸、精密制造、再生铝、智能装备等环节,形成了内部循环、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
沃德尔链式发展的底气,正是源于江西市场化、法治化的优质营商环境。目前,沃德尔在全球拥有10个研发中心、4个制造基地(其中鹰潭是最大的制造基地),多类核心产品占据国内细分市场第一位,每年为全球超过5000万辆汽车提供各类零部件。
作为一家从浙江奔赴江西扎根成长的企业,黄留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身边企业家朋友推介江西,作为招商大使,他每年都会陪同当地政府外出招商多次。
得益于黄留肖的推介,今年7月,海顺中星(江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山东青岛落户余江区,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3000万套电机驱动板项目。“公司落户后,当地政府提供‘无事不扰、有事必应’贴心服务。目前,公司设备已完成调试,11月底试生产。”该项目负责人牛珩珩介绍。
“五年前,我们将公司名称中的‘沃得尔’改成‘沃德尔’,把‘得到’的‘得’改成‘道德’的‘德’,就是想传递这样的信念:企业发展既要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更要怀揣感恩之心、扛起责任担当——感恩当地给予的阳光雨露,担当起带动产业升级、回馈社会发展的使命。”黄留肖说,当前,公司第十期的协作机器人项目已初具雏形,这不仅是加码投资、深化全产业链布局的坚定行动,更是对江西开放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
招引一个企业集聚一个产业。如今,在余江区这片曾经汽配产业基础薄弱的园区,已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截至目前,该区落户规上汽配企业18家,今年1至9月实现总产值35.79亿元,同比增长20.5%。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吕玉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