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种下创新苗 老区结出产业果——吉安高新区(深圳)科创中心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初冬清晨,深圳南山科技园内已是人流如织。在特发信息科技大厦的吉安高新区(深圳)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共享办公区里,来自江西省绿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正与园区特邀的投行专家探讨A轮融资方案。“这里既保留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效的创新节奏,又能精准对接吉安的产业资源,是我们这类科技型初创企业最需要的‘双向赋能’平台。”绿洁新能源总经理曾剑说。
近年来,吉安高新区在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探索设立全省首个飞地性质科研中心——吉安高新区(深圳)科创中心。通过引入高端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经验,打通了项目外地孵化和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通道,实现了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的有效对接,探索出了一条“研发在深圳、转化在吉安,孵化在深圳、生产在吉安,招才在深圳、用才在吉安”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路径。
走进科创中心,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内,共享办公区、项目路演厅、商务洽谈室、会议交流室、城市会客厅等一应俱全。在这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企业负责人与科创中心的金融、法律等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寻求合作机会。
“这是一个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政策展示窗口、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进的平台,以及科创产业培育发展的基地。”吉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文权告诉记者,他们遴选深圳市飞地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科创飞地的运营团队,定期举办项目洽谈会、项目路演、产业资源对接沙龙等特色营销活动,精准链接吉安本地产业需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资本和市场资源。通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模式,让科创飞地真正成为吉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导管”。
“我们对运营团队设置了专业服务、科创成果、项目财税收入三项考评指标,年度运营费与考评得分挂钩,同时通过调节收支平衡考核指标,基本能实现当年飞地费用完全自我平衡、政府无需额外承担。”江西吉泰庐陵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业奇表示。
精细化运营模式显著提升了资源对接效能。数据显示,科创中心自运行以来,线上投流获取企业信息1600多条,举办沙龙活动40余期,对接企业1000多家。成功对接了由华为公司牵头的国际星闪联盟在吉安高新区共建“新一代无线声学产业集群基地”,并落户“国际星闪联盟音频产业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影音互动标准与科技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声学产业链项目。
在常态化资源对接之外,科创中心还紧密围绕吉安高新区打造中国“中部声谷”的定位,聚焦数字视听优势产业,推出了“科创陪跑”计划。
“说实话,比起发达地区,我们老区在科创方面的资源并不占优势。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用更高效的服务、更有诚意的政策来对企业进行‘陪跑’。”吉安高新区科创孵化中心负责人王智告诉记者。
“科创陪跑”计划,即针对数字视听优势产业赛道内的科创型和高技术型成长型企业,由科创中心聘请金融、律师等专业机构的30余名专家组建顾问团队,通过定期驻点、不定期入企走访等形式,提供涵盖专利法务、股权融资、上市辅导等7个领域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缺资源”“缺智”“缺钱”等问题,不收取企业任何费用,在两到三年的“陪跑”周期结束后,企业根据协议在吉安高新区落地转化。
“这是一个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从初创、孵化、融资到生产、壮大乃至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闭环生态平台。”深圳科创飞地运营总经理刘坚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科创中心共组织专家顾问帮助企业对接银行融资50余次、股权融资50余次、出海业务60余次、产业落地服务50余次。
“让创新种子在粤港澳大湾区萌芽,在吉安开花结果——这正是我们设立飞地科创中心的初心与使命。”科创中心主任匡爱军说。随着一批批科创项目通过“科创陪跑”计划顺利落地吉安,这条跨越山海的产学研融合之路,正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