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会昌独好”更亮更响——会昌县深耕区域公用品牌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2025-11-23 04:56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毛泽东同志在会昌写下的壮丽词章,如今正成为这片红土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依托富硒土壤、特色产业和红色文化,会昌县创新打造“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优质农产品沿赣粤通道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全国。

  近两年,品牌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达15.61亿元,辐射3000余户农户平均增收1.3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创新治理机制,破解“小散弱”难题

  会昌的“好家底”早有盛名——128万亩富硒土地连片分布,脐橙、桔柚种植规模稳居全省前列,会昌米粉远销欧美,“中国米粉之乡”“中国桔柚之乡”的美誉响彻业界。

  但长期以来,分散的生产模式、缺失的统一标准、单一的销售渠道,让会昌的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叩开粤港澳大湾区等市场大门。

  “不能让好资源躺在地里睡大觉!”基于这样的共识,会昌县深挖《清平乐·会昌》文化底蕴,将红色基因、生态优势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2021年正式启动“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2023年成功注册集体商标,迈出了“品牌强县”的关键一步。2025年成立“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促进会,凝聚各方力量,共促品牌发展。

  为破解“散”的难题,会昌县构建“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方协同机制,明确振兴集团为品牌运营主体,将品牌建设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推进格局。

  通过五方协同机制,会昌县乡村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不包办、市场主导不失位、农民参与不失声”的良性治理格局,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以前种贝贝小南瓜,自己找销路,价格没保障;现在跟着‘会昌独好’做订单,化肥农药统一采,成熟了有人收,亩均成本降了100多元,收入稳了。”会昌县振兴集团右水贝贝小南瓜基地负责人林卫忠的感慨,道出了受益农户的心声。通过品牌纽带,会昌县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七类优势产品完成“一乡一品”布局,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

  强化智慧监管,筑牢品质信任基石

  走进会昌县西江镇富硒大米加工车间,质检员正在对碾好的大米取样,检测结果同步上传至“会昌独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平台;车间外,每袋大米包装上都印有专属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水稻种植地块的土壤检测报告、农事记录和加工流程——这是会昌县以溯源守护品牌品质的日常。

  “品牌要长久,品质是底线。我们从种养到销售全链条监管,就是要实打实做好‘会昌独好’的品质。”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把好品质关,会昌县打出“组合拳”,注册成立“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会,吸纳54家会员企业,建立产品监管名录,所有产品纳入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建设4个“产供运销”四位一体数字农场,引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溯源码,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溯”。编制会昌锶水团体标准,推动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圳品”评价……一系列举措让“会昌独好”的品质看得见、摸得着。

  这套覆盖全链条的智慧溯源体系,正是会昌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生动体现。通过大数据平台和溯源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化、精细化治理,筑牢了品牌的信任基石。同时,积极推动团体标准制定和“三品一标”认证,体现了标准引领在现代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会昌县已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30个,拥有富硒认证产品30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40个、有机认证产品27个、“圳品”产品11个,49家企业获得182项管理体系认证。借助与深圳市合作的“质量认证服务乡村振兴”试点契机,会昌县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品牌通道,每年供深农产品销售额超2.5亿元。

  推动数实融合,释放品牌综合效能

  “在戏剧小镇看演出,还能买到会昌米粉、富硒茶,产品外包装上‘风景这边独好’的字样凸显了当地特色,送朋友很有意义!”广州游客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是会昌县以多业态拓展消费场景、推动品牌破圈的缩影。

  从需求侧发力,会昌县构建“线上+线下+场景”的立体营销网络:线上,入驻学习强国商城、京东、抖音等平台,22人直播团队2024年冬季销售脐橙、桔柚650多万公斤,线上销售占比达42%;打造县域本地数字化平台“独好云店”,以“绿色积分补贴+本地消费券”为核心驱动,结合戏剧季等特色活动,逐步培养居民本地消费习惯。平台全面覆盖外卖、商城、订票等多元场景,推动县域商业数字化升级。自今年5月1日上线以来,已吸引本地会员6.1万余人,入驻商家386家,消费券滚动发放585万元、实际核销284万元,带动消费超2108万元,显著提升会昌消费活力与本地经济发展动力;线下19个乡镇标准店、6个景区展销柜、大湾区授权经营店进一步延长了销售链条,与中石化易捷、深圳海吉星等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场景上,“会昌有礼”“会昌宾馆”“和君体验馆”成为网红打卡地,“硒望耕橙”定制农业活动、农歌会展销等,加速品牌与文化深度融合。

  “线上+线下+场景”的立体营销网络,特别是“独好云店”数字化平台的打造,标志着会昌的产业治理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这不仅是一种销售渠道的创新,更是以数字治理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需潜力、提升服务效能的战略举措。品牌宣传同样多点开花,从北京、上海地铁广告到高铁列车宣传,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专题报道到《中国品牌》杂志社300万元品牌扶摇计划支持;“会昌独好”陆续在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帮扶县农副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亮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交通瓶颈的突破,让“会昌独好”品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瑞梅铁路、会昌联络线加速建设,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加快补齐,会昌将加速融入赣州“1小时经济圈”和大湾区、海西“2.5小时经济圈”,“赣粤闽黄金交会点,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发展腹地”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会昌独好”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打通“快车道”。

  站在新的起点,会昌正借力瑞梅铁路建设契机,以治理现代化为引领,聚焦肉牛养殖、预制菜加工、桔柚特色产业等重点项目,串联产业、文化与生态资源。未来,会昌将持续推动治理创新,通过高效治理体系,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持续擦亮“会昌独好”金字招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刘兆春 欧阳清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鄢朝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