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小县的逆袭——铜鼓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亮眼答卷

2025-11-23 04:56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铜鼓虽小,志气不小。今年1至9月,全县生产总值增长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投资、技改增速同比增长47.4%、102.7%,均排名宜春市第一。这份成绩单,出自一个经济曾经长期落后的山区小县。

  变化源自一场刀刃向内的绿色革命,源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赣西北的铜鼓县,山多、地少、人少。部分干部曾自我怀疑:“县小力弱,落后是必然。”这样的心态,被一声警钟打破——铜鼓虽小,但不能小到没有志气!

  “不以县小而自卑,不以县弱而自惭,不以县偏而自弃。”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县委主要领导发出的三个“不”,是铜鼓的觉醒。

  转变始于一场动真格的机制革命:连续两年考核倒数的部门负责人面临调整,让想躺平的干部躺不平。拼不了总量,就拼增速;先天不足,就后天追赶。找准路子、迈开步子、加快步子,差距才能一步步缩小。

  改变,从理念开始。铜鼓县以“两山”转化为路径,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依法治县”战略。

  工业怎么强?铜鼓县瞄准绿色转型,构建“3+2”生态工业体系:壮大生物医药大健康、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竹木加工、化工两大传统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细分领域精准发力,一次签约10家企业,2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快速建成。目前,该产业已培育21家规上企业,1至9月产值同比增长61.73%。

  农业怎么做?铜鼓县主打黄精、竹笋、茶叶“三张牌”,推动林下经济和三产融合。70万亩有机基地孕育73个认证产品,“铜鼓黄精”“铜鼓宁红”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绿色有机认证品种8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富硒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文旅怎么兴?“红、绿、古”三色交融,生态与文化相得益彰。一条投资3000万元的旅游公路,将红色研学、绿色康养、客家风情串珠成链。天柱峰层峦叠翠,汤里温泉氤氲如画,七星岭滑雪场50天吸引游客10万人次、创收1.5亿元。目前,全县已拥有3个4A级景区和云上坪田等一批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今年建成营业的有带水清、东浒水上乐园等景点,计划投资12亿元的八大寨铜鼓石景区完成总体规划,新建了维也纳、秋收大酒店等10家宾馆酒店。

  机制活,则产业兴。铜鼓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生态工业、文旅消费到黄精产业,赋予系统性支撑,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多年来,该县坚守一份严苛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决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说“不”。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精准投向绿色产业,营商专员贴身服务,助推企业做优做强。

  当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的铜鼓开始为“好空气”定价,当全省首笔千万级林业碳汇交易在此落地,当GEP核算让绿水青山有了精准“身价”……一场绿色革命,正悄然改写这个山区小县的命运。

  水质综合指数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省第一,1至8月空气质量优良率宜春市第一……多项硬核数据,印证了铜鼓县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

  变化还体现在街头巷尾:背街小巷全面黑化亮化,6个棚改安置小区全部建成,建设了凤凰山、红豆杉公园,体育场免费开放,零散街角的口袋公园更成了市民好去处,文明创建资金精准投向排水沟、路灯、停车场等民生实事小事,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3年来,老百姓的获得感真实而具体,幸福感越来越强。

  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铜鼓县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获得“全国美丽县城”称号。

  今年4月,铜鼓县跻身宜春市2024年度县(市、区)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这是该县18年来的首次逆袭。上半年的“半年考”,铜鼓县交出的答卷同样令人振奋。

  “只要路子对、人心齐、拼到底,绿水青山就一定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在赶考路上,铜鼓县干部群众有了更为清晰而坚定的认识。

  小县,同样能有大作为。

  邓凤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海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