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微米到0.4微米的突破 佳时特以创新逐梦高端数控机床领域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昌小蓝经开区的江西佳时特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时特)生产车间,只见一件件高精度配件不断产出,一台台先进机床陆续下线。
“去年以来,我们已拿下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的机床订单。”公司董事长刘华的一番话,瞬间勾起了记者的好奇。从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到攻坚克难开启新征程,从10微米到0.4微米,佳时特如何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闯出自主可控创新之路?
执着追求 关键装备自己造
高端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佳时特二十年磨一剑。
时间回拨到2003年,彼时的刘华凭借一手精湛的进口机床维修绝活,在中航工业洪都崭露头角,成为最年轻的技术专家之一。然而,当时国产机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为了制造高精密数控机床,刘华心中燃起了一团炽热的火焰——关键装备,必须自己造!
2004年,怀揣着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刘华辞去稳定的工作,毅然踏上创业之路,成立了佳时特。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紧张,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技术薄弱,很多关键问题只能自己摸索;人才匮乏,团队建设举步维艰。刘华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一边承接机床维修和精密零件加工业务,积累资金和技术经验;一边四处奔波,考察国内外市场,为后续的发展精心谋划。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佳时特团队成员们常常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而通宵达旦地工作。狭小昏暗的车间里,灯光彻夜不灭,机器的轰鸣声和团队成员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奋斗之歌。正是靠着这种不懈努力和拼搏精神,佳时特在困境中逐渐站稳脚跟。2007年,公司实现业务转型,从单纯的机床维修加工迈向数控机床的自主研发制造领域,并推出首台精度达10微米的机床,开启了自主创新的新征程。
换道超车 技术革新显锋芒
在机床领域,丝杆传动和直线电机驱动是两大主流技术路线。要突破该领域的研发困境,就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在团队一筹莫展之际,刘华找出突破口:用直线电机替代传统的丝杆电机,基于类似磁悬浮的理论,直线电机驱动技术可以简化机床的机械传动结构,提高机床的动态性和精准性。
刘华的重新定位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困境中的佳时特找到新的方向。2015年,佳时特果断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放弃成熟但受限的丝杆技术,全力转向直线电机驱动的研发;同年获批建立院士工作站,并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研发团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攻克直线电机在数控机床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2017年,佳时特搭载进口系统的首台采用直线电机直驱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终于问世。此后,佳时特不断优化技术,提升机床性能。2019年,企业再次迎来里程碑,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华中9型系统研发的机床实现全程定位2微米、重复定位1微米的精度,并通过国际权威机构FANUC测试,达到国际一流机床行列。如此换道超车,让国产机床价格降至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今年3月,国家机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佳时特高精密加工中心研发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全程精度达1微米、重复定位精度达0.4微米。
数字赋能 制造业提质升级
走进佳时特“5G+智慧车间”,仿佛置身于未来工厂。数智化改造后,采用主、被动全闭环热补偿技术的机床,能够有效减少热伸长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台多功能复合加工中心,集成车、铣、磨等多种自动化生产工艺,实现一站式加工;自动搬运车搭载着工件往来穿梭,超快速换刀机构、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佳时特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
2024年,佳时特获得订单金额超过1.8亿元,较上年增长40.63%。副总经理李莉自豪地说:“最初,我们的客户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为主,采购量也不大。随着公司在260毫米制程内不断突破精度上限,国内众多知名企业也将我们列入采购名单。为了让更多中小型企业完成低成本转型,公司还开发了自动化柔性生产线,3台机床和一台机器人即可组成最小加工单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佳时特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目前,佳时特与华中数控联合开发的AI智能数控系统,集成大模型技术实现加工参数自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机床的智能化水平和加工效率;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可根据客户需求快速重组模块,提升复杂零件加工精度,助力客户突破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瓶颈,标志着江西造的国产机床开始从“能用”向“好用”跃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康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