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室”里的调解专家(图)——德兴市海口“问问室”负责人应火根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2025-11-25 09:07 阅读
大江网-新法治报原创

  走在德兴市海口镇的村道上,应火根的身影不算起眼。他身形削瘦,衣着朴素,脚步轻缓却透着沉稳。他话不多,脸上总挂着笑意。沿途村民看到应火根,热情地与他打招呼。

  在海口镇,应火根和那间小小的“问问室”,是一张深植于群众心中的“平安名片”。二十九载扎根基层,他用情理法交融的智慧,将为民服务写在田间地头、写进群众心里。

应火根(左一)在接待来访群众

  人物简介

  应火根,1962年出生,曾担任德兴市海口镇综治办副主任、江田村党支部书记、杜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18年至今,他担任海口“问问室”负责人。2019年5月,他入选上饶市首批人民调解专家;2020年12月,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2021年2月,被江西省司法厅聘为省级人民调解专家;2021年11月,被江西省人民调解协会评定为首批一级人民调解员。

  从“门外汉”到调解专家

  “顺根,你阻拦施工,最终想要什么结果呢?是把这块地要回来,还是希望得到一个说法和尊重?”——应火根《调解日志》

  11月14日,接到杜村党支部书记的求助电话时,应火根正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回复群众的消息。电话那头语气焦急,村里修建广场的工程,被一名手持老地契的村民拦住了,施工陷入僵局。

  身为海口“问问室”负责人的应火根立即赶到现场,只见挖掘机停在一旁,村民董某攥着红布包裹的地契,脸涨得通红。应火根带人核实发现,地契是真实的,但自20世纪80年代土地确权后,这片土地已归村集体所有,几十年来董家从未提出过异议。

  “动工前没跟您坐下来商量,是我们工作不到位,您别往心里去。”应火根带着村干部先致歉,并递上一杯温水。见董某神色稍缓,应火根劝导:“现行政策明确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广场建好后,你家孩子能在这里玩耍,老人能在这里休息,全村人都受益,这不也是给大家长脸的事吗?”

  随后,应火根顺势提出“以地换地”的方案:董家让出涉及广场建设的宅基地,村里将灯上桥头130平方米的预留田划给董家使用。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施工现场重新响起机器的轰鸣声。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就是要以群众为中心,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想问题。”这是应火根扎根基层几十年的心得。

  1996年,应火根初入村委会工作时,还是个既无法律专业背景、又缺矛盾调解经验的“门外汉”。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在老干部家、村民屋前常能看到他请教的身影,当地习俗、人情事理都被他记在心里,慢慢练就调解矛盾的“真本事”。

  2013年年底,他刚调至镇综治信访办,就兼任杜村党支部支书,并接下负责铜矿五号尾矿库征地的重任。面对他人“杜村民风泼辣”的劝说,他说:“组织安排了,我就干,保证进得去、站得住、打得开局面。”

  应火根初到杜村,就遇上了王某与同组村民因山场补偿引发的纠纷。原来,该村20亩山场在2004年林改时,因村民体谅王某家人口多、缺柴火,同意将山场确权给他。如今面临征地,昔日的“柴火山”价值提升,双方对补偿归属各执一词。

  面对僵局,应火根先通过走访摸清根源,接着静心倾听,让情绪激动的王某充分宣泄。待气氛缓和,他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林权证是你的,但大家当年让的只是砍柴权,不是整座山。大家对你的情义比补偿更重要。”最终,王某主动提出与村民共享补偿。

  三年间,应火根累计化解征地纠纷数十起,不仅确保了重点工程顺利推进,还让他成为村民信赖的“应书记”。

  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

  “这几天我镇发生了几起邻里纠纷,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致使有人住院。骂了打了,问题没有解决,而使矛盾纠纷和误会加深了……处理好家庭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这就是‘创收’,就是‘增效’。”——应火根在“党群联络问问群”中的发言

  多年的调解经历让应火根意识到,矛盾不能等爆发了再解决,服务不能等群众上门才提供。2018年,他向镇党委提议创建“有事我问问,海口问问室”,把被动接访变成主动服务。

  “群众找上门时,我们得主动迎上去。”应火根的提议得到了镇党委支持。“问问室”挂牌那天,应火根给村民们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和便民联系卡。从那天起,村民咨询宅基地审批材料,他耐心提供指导;邻里因浇水闹纠纷,他跟着到田间地头定分止争;农民工遇到讨薪难题,他陪着跑劳动部门。群众办事“门不清、人不熟、气不顺”慢慢被“遇事有人管、办事有门路”取代。

  2022年,针对外出务工村民较多的情况,应火根向镇党委建议组建线上联络群。很快,2个“党群联络问问群”组建完成,覆盖1000余名村民,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村干部等也加入其中。

  2024年7月的一天,海口镇“党群联络问问群”里弹出一条@应火根的消息。村民董女士反映,其家人此前在镇里某鞋厂做工的工资一直被拖欠。“收到,马上联系您!”应火根第一时间回复,随即拨打董女士的电话。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与鞋厂负责人取得联系,经过耐心沟通和协调,最终促成厂方将拖欠的工资发放到位。

  即使是其他乡镇群众的求助,应火根也尽心尽力。2023年,德兴市新岗山镇的一名女子找到应火根,反映因丈夫去世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女儿正在读大二,学业面临困难。为此,应火根主动联系一名企业家,为女孩争取到两年的学费资助。

  如今,“问问室”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自成立以来,“问问室”累计接待来访群众31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1100余起,涉及金额3800余万元。

  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

  “谈判是艰难的,矿方邀请了当地政府、律师、全国‘模范调解室’调解员、企业法务等多方人员参与交流协商,共举行六场调解会,耗时六天。” ——应火根《调解日志》

  “做群众工作,关键要把‘听’做到位,把‘心’用到位。”这是应火根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总结出的“六心工作法”的精髓。

  2024年12月的一场跨省调解,让应火根记忆犹新。海口镇舒湾村村民程某某在安徽休宁某金矿作业时,不慎坠入峡谷,车毁人亡。42岁的程某某是家庭唯一的劳动力,其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母亲肢体残疾,子女尚未成年,妻子患有抑郁症,家庭困难。程某某的家属抱着一丝希望找到“问问室”求助。

  应火根随即带着村干部赶赴安徽休宁协商。然而,矿方认为是单方事故,只愿意支付5万元安葬费。应火根拿出笔记本,向矿方代表诚恳地说:“我想给各位说说程家的情况。”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一条条念下去,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为打破僵局,应火根开启了六天六夜的“磨心”调解。白天他和矿方反复沟通,摆法规条文、讲责任;晚上他陪程某某的家属,帮着处理后事。

  “从5万元,到19.8万元、24万元、35万元、40万元,再到50万元、55万元,最终矿方同意以人文关怀、同情困难家庭等名义支付赔偿款66万元。”在协议上签字后,程某某的家属泣不成声:“应书记,你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为推动矛盾化解,应火根常常四处奔走,一天要打几十个电话,手机经常电量耗尽。为此,他总是备着两个充电宝,“群众找我是信任我,绝不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找不到人”。

  时代在发展,乡村里的电商纠纷、网络借贷等新型矛盾不断出现。一有空,应火根就捧着法律书籍看,一点点补齐知识短板。他还把自己经手的调解故事,写成40多篇通俗易懂的《调解日记》,用群众身边的事讲法理、说情理,把法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基层调解,调的是矛盾,解的是心结。”应火根的话朴实,却有力。从村道田埂到跨省谈判桌,从家长里短到生死大事,他始终在法与情之间架起连心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嘱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安宁。这颗为民初心,历经二十九载,从未改变。

  ◎文/图 新法治报·赣法云 张梦慧 记者廖世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