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推普宣讲团樟树行,架起红色推普新桥梁

2025-08-13 21:52 阅读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助力乡村振兴,以语言传承红色薪火。近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红色推普实践宣讲团奔赴江西省樟树市,开展“红色实践+文明推普”系列活动。通过多样化形式与丰富内容,宣讲团致力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深耕地方红色文化,巧妙融合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语言动力。

红色星火映初心 乡音雅言促振兴

宣讲团深挖樟树市得天独厚的红色根脉与产业沃土,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融入鲜活的地方实践。学子们踏访毛 泽 东旧居,化身红色宣讲员,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深情讲述烽火岁月里的革命故事,让历史的回响在标准语音中愈发清晰动人,激发听众对红色精神的时代共鸣。

宣讲团在樟树市博物馆社教中心宣讲

在樟树市博物馆社教中心,宣讲团与社教中心工作人员携手,用规范的普通话化解樟树千年历史文脉,将厚重的本土文化转化为易于传播的乡音雅言。走进仁和集团863科技园,宣讲团成员谢露希与企业员工展开深度对话,聚焦技术术语的精准表达与操作规程的清晰传递,共同探讨提升语言能力对保障技术传播效率、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仁和集团863科技园参观实践

依托“中国药都”底蕴,宣讲团在中医药博物馆创新开展“双语”文化宣讲——既用普通话精准阐释中医药典籍智慧与现代成就,也鼓励用方言讲述祖辈相传的用药经验,在语言的交汇中凸显普通话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关键纽带的双重价值。

“红船”驶入邻里间 雅言共话鱼水情

在樟树市药王街社区文明实践站,宣讲团成员黄佳瑜创新推普形式,将红色基因融入社区语言服务。她与社区工作者深入街巷,变传统宣传为互动探寻,通过亲切询问了解居民语言需求,巧妙引入“红船精神”学习场景。社区活动室内,老党员们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重温“红船故事”,孩子们化身“小小宣讲员”,用标准发音传诵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的精神内涵。老少共学间,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传承红色记忆、播撒文明火种的纽带。现场欢声笑语交织着朗朗诵读,居民们在语言实践中真切感悟到“红船精神”的时代回响,社区凝聚力在共学共进中悄然升华。

在樟树市药王街社区宣讲
在樟树市药王街社区走访宣讲

“乡音小课堂”解锁“推普”新温度

如何让推普工作真正走进“一老一小”的心坎?在吴城乡堆上村,宣讲团给出了“浸润式”答卷。团队深扎田间地头,与村“两委”(文明实践站)紧密联动,精准聚焦老年与儿童群体需求,创新打造“方言里的普通话”场景课堂。将真实的交流困境案例转化为通俗讲解,配合有奖竞答、发音挑战等趣味互动,层层拆解村民对普通话的疏离感。

更具活力的是,团队巧妙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鼓励村中青年化身“方言纠音助教”。课堂上,年轻村民一对一、手把手辅导家中长辈拗口发音,从“哩个”到“这个”,从“细伢子”到“小朋友”,一场场温情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对话”在屋檐下自然发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庭小课堂”代际互助推普模式。看着老少同堂的共学场景,村支书不禁感慨:“这种推普接地气又暖人心,让大家明白了学好普通话既是为自己‘铺路子’,也是为孩子的‘明天’架桥梁!”

在村上田间地头宣讲

这场以“语”为桥、以“普”作舟的实践之旅,生动勾勒了普通话推广在“场馆+企业+社区+乡村+文化阵地”间编织的壮丽网络。既有社区温情互动的“小而美”,如邻里间的笑声细语,唤醒沉睡的乡音情感;也有红色文化宣讲的“深且广”,似星火燎原,点燃理想与信念的灯塔;更精准滴灌乡村沃土,将语言之力化为振兴引擎。 #赣鄱大地书写青春#  #暑期“三下乡”# (李凯希 程佳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