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电信学院探访白鹿洞书院:千年文脉,一联一乾坤

2025-08-24 22:24 阅读
云游赣鄱,数启书院

 #暑期“三下乡”#  #赣鄱大地书写青春#  #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的葱茏绿意中,白鹿洞书院静立千年。这座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的文化圣地,曾是朱熹聚众讲学的思想高地,更承载着宋明以来文人墨客的精神基因。书院中镌刻的楹联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儒家文化的厚重与灵动。今天,让我们和井冈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起,透过斑驳联文,走进白鹿洞的千年文脉。

先贤书院
丹桂亭

一、圣贤道统:追思先哲,传承文脉

 

礼圣殿楹联

德冠生民的精神丰碑

礼圣殿

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清代·雍正皇帝御题)

此联以恢弘气势赞颂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至高地位。“金声玉振”典出《孟子》,比喻孔子集先贤之大成,如礼乐交响般和谐永恒。朱熹曾在此弘扬理学,故联中“道隆群圣”亦暗含对其“集大成者”地位的肯定。

 

正学之门楹联
格物致知的实践智慧

正学之门

诏有格言求真才于正学,

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

(明代·邵宝题)

这一对联强调儒家教育核心要义:以圣贤经典(正学)为根基培育真才,而非追求奇技异术。“体至理于常行”与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遥相呼应——真正的学问须落实于日用伦常。

朱子祠楹联

地理文脉的双重守护

朱子祠

列嶂成垣 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 遥通泗水之真源。

(明代·高贲亨题)

高贲亨以地理写文脉:群山如城墙护卫朱熹晚年讲学的"考亭"遗风,溪流似学宫连通孔子故里的"泗水"道统。白鹿洞书院在山水环抱中,既守护着朱子理学的火种,又遥接着孔孟之道的源头活水。

二、理学境界:天人合一之间的心性修养

 

自然悟道联

物我两忘的哲学意境

明伦堂

鹿豕与游 物我相忘之地,

峰泉交映 知仁独得之天。

(朱熹题)

上联典出《孟子》,喻治学需返璞归真,超越功利;下联化用《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揭示"格物致知"的终极境界——在自然中体悟天理,达到“物我相忘”的和谐。

道学特质联

广大精微的辩证智慧

崇德祠

祠尊紫阳 院纪白鹿,

道致广大 学尽精微。

(冯友兰题)

“紫阳”为朱熹别号,“白鹿”溯书院起源。下联提炼《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髓,道出理学既重宏观格局(修身治国),又重微观探究(穷理尽性)的特质。

三、教育理想:育才济世,薪火相传

 

人才辈出联

十步芳草的教育信念

碑廊

十步之内有芳草,

广厦所育皆英才。

(姚公骞题)

此联化用《说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的典故,喻人才辈出;“广厦”呼应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暗合朱熹“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理想。  

 

文脉绵长联

圣泽永续的教化力量

碑廊

千里余波流圣泽,

四围深翠获儒关。

(明代·林俊题)

楹联将儒学教化比作奔涌千里的江河,而书院则是被苍翠环绕的"儒关"。这座精神关隘既守护着孔孟之道的本源,又源源不断地向天下输送着文明的养分。

道统感召联

山水人文的精神聚合

文会堂

白鹿洞开 泉谷烟霞竞秀,

紫阳道在 圣贤师友同归。

(明代·张寰题)

上联写书院环境之清幽,下联点明朱熹理学(紫阳道)的精神感召——天下学者来此,如师友相聚,共赴大道。

四、时空哲思:古今相续,天道永恒

 

古今同脉联

文化基因的永恒流动

正学之门

古往今来 前圣后贤同脉络,

天地高下 四时百物共流行。

(明代·胡松题)

上联言文化传承如血脉相连,下联取《周易》“天地之道,恒久不已”,喻儒学如四季更替般生生不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道统如江河奔涌,贯穿古今。

 

历史新篇联

陈迹与新生的精神对话

报功祠

白鹿无踪与 唐文宋理都成陈迹,

青山常在世 民生国运大启新图。

(姚公骞题)

以“白鹿无踪”叹历史变迁,以“青山常在”喻文化永恒。唐文(李渤)、宋理(朱熹)虽成过往,苍翠青山守护的书院精神仍在滋养当代。

从礼圣殿的圣贤崇拜,到明伦堂的理学沉思,再到朱子祠的教育宏愿,这些楹联串联起儒家“内圣外王”的完整体系。当我们驻足联前,那些斑驳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跨越时空的智慧箴言。

行动起来,让我们与井冈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起,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重新奔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