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随心处皆书香(随笔),不在轩馆,不在高阁,而在心之所安

2025-08-26 07:38 阅读
青苔社

随心处,皆书香
□闻君

那还是大学时的一个午后,我叩开老师家的门,却踏入了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世界。自此,只要想到"读书"二字,那个场景便自动浮现,成为我心中理想书房的永恒范本。

推开门,书香便混合着旧纸张特有的沉静气息扑面而来。目光所及,无处不是书。桌上、茶几、条案、书架、沙发,层层叠叠,却又秩序井然。它们不是装饰,而是正在呼吸、正在参与生活的生命体。几本书摊开,或半掩,像是主人刚刚被一个深邃的思考牵引而暂离,字句间的思绪还在空气中微微震颤。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读书人,不是藏有多少书,而是让书活在日常的每一寸光阴里,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的状态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生活也渐渐循着那缕书香气,走出了相似的轨迹。

办公室是我与书籍共处的第一个日常空间。办公桌面上永远摊着两三本正在读的书,专业著作与随笔文集触手可及;侧面的文件柜里,文件夹与书册比邻而居,报表合同间穿插着文史哲经;就连待客的茶几上,也总会有一两本轻松易读的诗集或散文集。午休时信手翻阅数页,便觉心神宁静,常常书未翻几页,人已坠入浅眠。怀中犹抱书卷,仿佛连梦境也浸染了墨香

下班后,回到家里,推开门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捻亮所有的灯。当温暖的光线洒满整个空间,最显眼的便是家中处处摆放的书籍。餐桌上总会搁着几本常读的书,早餐时一碗清粥、一碟小菜,佐以两三页文章,饭香与墨香在此交融,滋养着肠胃,也滋养着灵魂。电视柜上,二三十本书静静立在那里,偶尔经过时心血来潮,便会驻足抽出一册,倚柜读上片刻。窗外市声喧嚣,室内却自成天地,唯有翻书声细微,如春蚕食叶。

然而最得我心的,还是客厅茶几这一方天地。晚饭后便安然落座于此,这一坐便是数小时。家有书房,书柜整齐列队,满载经年累月的收藏;卧室也设有书桌,需用电脑写作时方移坐于此。我却独爱茶几与沙发之间的空隙,塞一张硬木小凳挤在中间。这般坐姿,虽不如沙发慵懒,却自有一份读书人应有的端敬,与书的距离也陡然拉近,仿佛挚友对谈,气息相闻

因常在此处盘桓,茶几上的书册便不自觉愈堆愈高,自成一座小山。长夜漫漫,正宜潜心品读那些需要静心沉浸的著作。近日夜读《陶庵梦忆》,尤爱《日月湖》一篇。读到贺季真求道轶事,王老"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一语,如醍醐灌顶。想读书修行,贵在破除执念,而非贪多务得。时而读得倦了,便取过洞箫轻抚慢弄,箫声幽微,书页轻响,灯光将文字照得清晰无比。

睡前时光,交付给床头柜上那几本常换常新的书册。倚枕披卷,直到字迹模糊,方才熄灯就寝。翌日清晨,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手指已本能地探向枕边书。就着晨光读上一刻钟,让思想先于身体苏醒

这些散落生活各处的书,不是摆设,也不是负担。它们是锚点,将飘忽的思绪固定在求知的港湾;是驿站,让奔忙的灵魂得以片刻栖止。无需刻意整理和维护,因它们本就是我生命自然延伸出的秩序,是内在精神的外在映照

于是终于明白:书香之味,不在轩馆,不在高阁,而在心之所安。那大学午后映入眼帘的景象,早已内化为我一生的精神图景。随处可读,随心所阅,每一页都是与灵魂的私语,每一步都在走向更自由、更丰盈的自己。

2025.8.18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