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匡庐真趣(散文)

2025-08-27 10:25 阅读
熊柏霖(

游匡庐真趣(散文)
 

江敏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昔年课本中苏轼咏庐山之句,总在我心头晕染出一幅朦胧水墨。直至今夏亲临,方知匡庐风骨,远非文字所能囚禁。

晨光初醒时,自九江乘车入山。窗外绿意如潮水般涌来,盘山银练缠绕青嶂。每一个转弯,都掀开一重新的画屏。行至半山,忽有云雾漫卷,车窗凝满细密水珠,远处山峦化作淡青色的幻影,恍惚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年感叹与眼前景致重叠,使我蓦然窥见东坡当年诗境。

首寻便是课本中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观。循着渐响的水声往三叠泉去,石阶在竹影中蜿蜒而下,瀑声由远及近,终成雷霆轰鸣。待转过最后一道山壁,天地豁然开朗——三道飞瀑恰似银河决堤,自九霄垂落人间:第一叠如白龙出云,撞击巉岩迸溅千堆雪;第二叠若素纱轻挽,在断崖处转折飘摇;第三叠汇成碧玉急流,在深潭中击碎一池翡翠。立于观瀑台上,水汽挟着山风扑面而来,清凉如烟,湿润如雾,缥缈如尘。方才顿悟,太白“银河落九天”之喻,绝非妄言。这场跨越千年的邀约,诗人不曾欺我。

午后漫行牯岭街,青石板上流淌着时光。红瓦石墙的老建筑错落有致,梧桐叶隙漏下的光斑,在路面跃动如金鳞。街角书店里,庐山典籍盈架,偶然翻开发黄的相册,竟与百年前文人雅士的笑貌相逢——原来课本中提及的“庐山会议旧址”,正静卧在长街尽头。推开沉厚的木门,但见旧椅列阵,墙上的黑白照片凝驻时光,恍惚间,历史深处的议论声穿越时空阵阵传来。

日暮时分漫步如琴湖畔,一汪碧水似翡翠镶嵌在山谷,倒映着含鄱口的秀逸轮廓。湖心亭里有老者执弦唱和采茶戏,吴侬软语伴着清越曲调,在湖面漾起涟漪。独坐石凳眺望,夕阳将云霞染作金红锦缎,山风过处,草木清香沁入肺腑。此刻方知课本中“雄、奇、险、秀”之评,不惟在山水形胜,更在于这天地人文交融的浑元气韵。

辞山时分,车外云雾渐散,青峰轮廓愈发清明。课本里的诗句仍在心间流转,而那飞瀑的奔涌、秀峰的缥缈、老街的沧桑,早已突破纸墨的界限,化作灵魂深处的山水清音。原来庐山真趣,不在眼观,不在文传,而在与千古诗心蓦然相会的那个瞬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