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作品展播4
知白守黑:水墨画里的生命智慧
——评李秋明《知白守黑——鱼之乐》
文/郑明 朱细胜

李秋明老师的《知白守黑——鱼之乐》,不只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更像用视觉语言写就的哲学书。作品标题里的知白守黑,出自《道德经》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个道家的核心观点,在如今的水墨画创作里有了新的解读,还形成了三层相互对照的意思:从艺术表现上看,是虚和实相互衬托;从理解生命的角度看,是显隐互鉴;从精神追求上看,则是自由和约束之间永远的对话。
扇面左边,如切成一个半圆。传统绘画大多追求圆圆的、完整的形态,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但李秋明偏要打破这种完整,看似破坏了画面,实则藏着巧思——那缺了的半圆不是真的空着,而是把实际的画面空间,变成了能引发人联想的心理空间。
主体的水墨鱼用泼墨的手法,鱼的身影沿着扇骨的放射线游动,墨色顺着扇面展开慢慢变浅,形成了从实在的墨色到虚无的空白的视觉渐变。这种处理方式,把传统水墨画里留白的角色彻底变了——以前留白只是画面的背景,很被动;现在的空白却像有吸力一样,成了主动的存在。就像老子说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凿门窗造房子,正因为有了空的地方,房子才有了用处)。这幅画里的空白,恰恰是让画面有张力、有味道的关键。
书法落款和朱红印章,布局也特别用心。它们不只是简单的装饰,更像是空白的守护者:红色印章就像太极图里的阳眼,在空白中留下有东西的痕迹;书法的线条则像刻在虚空中的印记,在空白处梳理出秩序。
最终,虚和实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鱼游动时带出的墨色波纹,慢慢向空白处扩散;而空白又像有无形的力量,框住了墨色的边界。两者在对抗中相互成就,把知白守黑作为艺术法则的深层意思,诠释得特别到位。
画里的水墨鱼,造型走的是不似之似的路子——这其实是把道家的认识方法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画家特意模糊了鱼鳃、鱼鳞这些具体特征,只用墨色的深浅,表现鱼在水里时隐时现的光影感。这正合《庄子》里“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荃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不用管荃了)的道理:画里的鱼不是要精确画出真实的鱼,而是引导看的人跳出像不像的表面,去体会生命本来的样子。
鱼身上墨色的干和湿,还藏着一个小宇宙:浓墨堆在一起的地方,像生命里积累下来的厚重回忆;淡墨晕开的地方,像未来还没确定的、轻盈的可能;那些笔画间的飞白,则像命运里没预料到的小缺口。这种用墨的手法,把时间感放进了静态的画面里,也让知白守黑升级成了理解生命的方法:我们既要抓住那些看得见的存在痕迹(也就是黑),更要敬畏那些藏着的、还没显现的潜力(也就是白)。画里鱼游动的轨迹,其实就是生命在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不断展现自己的过程。
《庄子》里鱼之乐的著名辩论,在这幅画里也有了当代的解读:画里的鱼看着好像自由自在,其实被扇面的空间限制着;但它游动的样子很有力量,正好体现出在约束里挣扎的动态感。这种矛盾,像极了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越向往绝对的自由,越能感受到生活里的各种限制。
李秋明用水墨画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制,而是先看清限制是什么(这就是知白),再守住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这就是守黑)。就连墨色在宣纸上渗透的特性,都成了哲学的隐喻:湿墨在宣纸上自然晕开时,艺术家一方面得顺着宣纸、墨的特性来(这是知白,承认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控制水分,画出自己想画的效果(这是守黑,发挥主观能动性)。
整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知白守黑的实践:生命的智慧,就在于承认客观规律的不可改变(白),同时在规律的框架里,把自己的能力用到极致(黑)。
在这个信息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里,知白就是让我们明白:世界又复杂又不确定;而守黑则是提醒我们:再乱也不能丢了自己心里的价值观和底线。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