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非遗密码”团队:让江西稻作文化非遗焕发新生

2025-08-29 12:05 阅读
综合资讯

  近日,江西农业大学“非遗密码”团队通过创新实践,成为江西稻作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兴力量。这支跨学科团队由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环境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学生组成,以“用镜头记录匠心,以行动传承文化”为理念,将江西稻作非遗文化融入社会实践,通过短视频、衍生产品及线上线下活动,使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命。

  团队以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深入稻作非遗传播领域,策划并制作《稻梦之旅》短视频,将稻作文化、农耕技艺与双语教育有机融合。每支三至五分钟的视频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农耕劳动场景,如播种、插秧、收割等,直观呈现稻作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匠心精神。视频配备中英双语字幕,兼顾国内外传播需求。同时,团队将稻作纹样明信片、主题帆布包等衍生产品融入实践,拉近非遗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距离。

  团队成员兼具语言沟通、设计创意及数字技术能力,曾在国家级设计竞赛中获奖,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在指导教师的支持下,团队确保内容既具文化深度,又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目前,“非遗密码”团队已与江西本土文化机构及国内外媒体平台达成合作意向,为非遗宣传提供多渠道保障。

  在社会实践中,团队将课堂所学与实地操作相结合,深入江西农田、乡村学校及社区,开展“稻作非遗体验课”。学生们在播种、观察稻苗生长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稻作文化知识,还通过互动实践感受劳动与文化传承的价值。同时,团队将课程资源及视频内容免费共享至网络平台,让更多师生和公众受益,推动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目标。

  实践活动逐步拓展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团队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碳中和、碳达峰理念,开发碳足迹地图,以图文和视频讲述稻作生态环境保护故事,让稻作非遗文化学习不仅停留在技艺传承,也延伸至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创新模式为稻作非遗宣传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乡村振兴及生态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非遗密码”团队以短视频为载体,以行动为基石,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他们证明,新时代青年能够用知识触摸历史文化,更能用双手实践文化传承。这种兼具浪漫与务实的担当,是高校青年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稻作非遗文化走向社会的重要示范。

  江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表示,该团队通过青年视角激活传统文化,以非遗这一中国名片架起中外文化对话的桥梁。他们不仅将江西稻作文化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呈现给社会大众,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持续路径。未来,“非遗密码”团队计划制作更多高质量短视频,覆盖江西省及县级稻作非遗项目,深入挖掘乡级传统技艺,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传播品牌,让江西稻作文化在国内外观众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江西农业大学 吕书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