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桥 那水 那人

2025-08-30 15:01 阅读
岁月留痕

     

      那桥 那水 那人
               张太平
我的老家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叫泉堰。它的北面是岗地,前面是泉堰冲。地里藏着十几个碗口大的泉眼,清泉源源不断地从土中涌出,冬暖夏凉,一年四季从不断流。
   那是五十年前的金秋,泉堰冲刚经历“改天换地”的变迁。弯弯曲曲的小河被截弯拉直,原先的老石桥早已塌得只剩几块残石,乡亲们过河只能踩石墩,一到雨天就打滑。队里找遍了人,没一个懂石桥设计,最后队长把这事托付给了瓦匠手艺最好的那人。我至今记得那个月光淡淡的晚上,他蹲在门口堰边的大禾场上,月光映着他黧黑的脸。手里攥着瓦匠用的五尺,河宽四米,尺子不够长,就找根竹子绑在尺尾,钉个铁钉当圆心,在禾场泥地上慢慢稳稳地画半圆。先画完四米的孔,再画五米长的两条直线,最后又画了个直径四米的半圆。我蹲在旁边看,不懂为什么要画两个圈,只觉得他的手格外稳,画的圈比家里的簸箕还圆整。
   第二天天刚亮,乡亲们就跟着他在泉堰冲的豪沟子河里垒“土凳子”——河两岸用石块整齐码砌,中间填实黄土,一夯一夯砸得密不透风,像给桥搭了副结实的骨架。没有图纸,全凭几十年的瓦匠经验,他带头砌石块,手把手教几个年富力强的后生挥瓦刀。村里的石块没个规整模样,他就教大家“砍棱找平”:大石块当基石,小石块填缝隙,棱角要对齐,缝隙要抿实。那时候水泥是计划供应,还是从建学校的份额里匀出来的,他看得比命还重。每一勺水泥砂浆都搅得匀匀的,指尖捏着小铲,连指缝里沾的灰都要借着铲沿刮进桶里。“浪费一点,桥就少一分劲。”他总这么念叨。
   两天两夜过去,桥身从“土凳子”上慢慢“长”了出来。半圆的拱圈透着股憨劲,像父辈们挺直的腰杆,没有多余装饰,只凭石块与砂浆咬合得严丝合缝。水泥刚凝固的那天,他不准任何人上桥,连拉土的板车都不行,自己搬个小板凳坐在桥边守了两晚。露水浸透了他的蓝布褂,蚊虫在他耳边嗡嗡转,他也只说:“桥要养,跟养小孩一样,得等它长结实。”后来桥通了,有人拉着板车试了试,车轮碾过桥面,拖拉机也通过了,石块纹丝不动,乡亲们都拍着手笑。他站在桥那头,嘴角翘起来,眼里亮闪闪的。
   有桥的地方,总伴着活泛的水。泉堰冲的水是有灵性的,承着泉堰冲、高家冲、大堰冲三个冲的水流,哪怕大旱之年,也有清泉从地下冒出来,顺着桥洞往下淌。七八月份天最热的时候,周边乡亲都提着水壶、挑着水桶来打水。太阳把水晒得温温的,喝一口却依旧凉沁沁的。大家坐在桥边歇脚,都笑着说“这是泉堰的福气”。我后来才懂,这福气是老一辈一锹一锄、一担一筐,凭着艰苦奋斗修成的水渠,把三个冲的细流引到田里。留住水,就是留住了盼头。有一年大旱,邻村的稻子全枯成了干草,我们村靠着这水,还收了半仓粮。
   我读大学时,暑假回家正赶上鱼儿“七上八下”的雨季。大雨过后,桥下的水里总游着小鱼:鲫鱼摆着银尾巴,小螃蟹横着走,泥鳅在泥里钻来钻去,虾子四处游窜。我拿个撮箕蹲在桥边,一会儿就能捞小半碗。母亲在家烧起土灶,只放一勺菜籽油、一撮粗盐,煎得金黄的鱼端上桌,鲜得能掉眉毛。那人坐在旁边看我吃,总往我碗里夹鱼,说“水养人,要记得感恩”。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鱼好吃、水好喝;后来才明白,他说的感恩,是感恩这桥能让人安稳过河,感恩这水能养着田,感恩日子里每一点实实在在的馈赠。
   那人,就是我敬爱的父亲。他一辈子就干两件事:当瓦匠,还有“修地球”。带徒弟从不藏私,谁问他砌墙的技巧,他都手把手教。修地球的农活更是样样都会。他没读过书,却总给我们讲“鼓劲”的事:修桥时大家累得直不起腰,他就唱几句老调子,“咬咬牙,桥就成了”;年成不好的时候,他蹲在田埂上摸稻穗,“水不停流,就有指望”。这些话不像大道理,倒像泉堰的水,慢慢流进我们心里,成了一辈子的底气。
   如今父亲已走了五年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的音容宛在。多少个午夜梦回,我还和他一起在田里割谷打场……醒来时,枕巾早被泪水浸得发潮。我每年都要回几次家,每次都要到桥上站一站。桥还是那样实在,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熬过了大旱、洪水(洪水曾漫过桥面)、冰冻雨雪灾害(桥体全被冻住),还有地震,连块石头都没松过。还是那样坚韧,顺着桥洞往下淌,不慌不忙,从不停歇。我摸着桥身的石块,仿佛还能听见父亲当年挥瓦刀的“笃笃”声,看见他蹲在禾场画半圆的身影。他虽只留下一座石桥、一汪溪水,可桥的实在、水的坚韧,却永远留在了泉堰,也留在了我心里。
   风从桥洞吹过,带着水的凉意。在我心中,父亲其实没走。他变成了这桥,沉默却可靠;变成了这水,柔软却坚韧;变成了我心里“诚信、鼓劲、感恩”这六个字——每当我迷茫、疲惫时,这六个字总会轻轻提醒我:做人要像桥,实实在在;做事要像水,持之以恒;过日子,要带着感恩,一直往前,平安淡定!健康开心!
       2025.08.30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