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大扫除,岂能由家长“代劳”?

近日,萧山家长群中一则开学前教室大扫除的通知引发热议:老师号召家长自愿报名打扫教室,或出资聘请保洁。从“学生打扫”到“家长代劳”,本该由学生完成的劳动任务悄然转嫁给家长。网友评论:“学生失去的不仅是一次大扫除的机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回溯二十年前,开学前的大扫除是几代人共同的校园记忆。铁皮水桶在走廊里叮当作响,值日表贴在教室后墙,矮个子同学踮脚擦黑板,高个子主动承包窗户玻璃。没有家长代劳,孩子们用沾满粉笔灰的手掌、磨得发红的膝盖,在劳动中建立对班级的归属感。如今,这种朴素的教育场景却成了稀罕事。某小学教师无奈透露,近五年开学大扫除,主动参与的学生不足三成,更多班级选择“家长包办”或“外包保洁”。这种转变背后,折射出劳动教育在家庭与学校间的双重失守。
家长代劳的“善意”,恰恰剥夺了孩子最珍贵的学习机会。劳动教育不是“浪费时间”的副课,而是培养完整人格的基石。当孩子亲手擦净课桌上的涂鸦,会懂得“整洁需要付出”;当他们合作清理卫生死角,会理解“集体事务需共同承担”;当看到自己的劳动让教室焕然一新,归属感与责任感便悄然生根。杭州某实验小学曾做过对比实验:坚持让学生自主打扫的班级,课桌椅损坏率比家长代劳班级低40%,班级公共物品保管更完善。更关键的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劳动体验,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珍惜劳动成果的种子。
家长“代劳”现象的蔓延,暴露出教育认知的深层偏差。部分家长将劳动视为“低价值活动”,认为“孩子的时间该用来刷题提分”,却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专注力、抗挫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独特价值。当孩子连扫帚都握不稳时,我们怎能期待他们未来能扛起生活的重担?更值得警惕的是学校的“隐性推责”。某些教师以“效率优先”为由,将大扫除异化为“家长表现赛”,甚至将参与度与家校配合度挂钩。这种变相施压,不仅加重家长负担,更传递出劳动是可被替代的“额外任务”错误信号。
教育从来不是“家长替孩子成长,学校要表面成绩”的零和博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更应成为家校共育的纽带。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科学设计值日表,让每个学生参与日常维护;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将扫地、擦窗等纳入评价体系;组织“教室改造日”,鼓励学生用创意装饰学习空间。当劳动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孩子自然能在挥洒汗水中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等待一朵花绽放,更需要放手让孩子在风雨中生长。教室的洁净不该由家长“代劳”,教育的责任更不能假手他人。当学校重拾劳动教育的初心,当家长学会“狠心”退后一步,开学的教室或许会暂时显得杂乱,但孩子的眼睛里,一定会亮起更璀璨的光——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