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妪应急记》又名《鹌鹑粪引发的风波》后记


《翁妪应急记》又名《鹌鹑粪引发的风波》后记
根据本人最近的一段亲身经历,在不断沉淀与反复思考中,内心的澎湃之水,终于冲出闸门,驱使我提起笔来,挑灯夜战不眠不休,写成散文《翁妪应急记》(初稿),传给几位朋友,敬请指教。好朋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肖雷波教授留言:“散文写得很生动,就是题目太生僻,不利于传播,建议改为“鹌鹑粪引发的风波”,我觉得这个意见很好。但也有朋友认为题目“翁妪应急记”更为文学性,更有存世价值。我觉得也有道理。一时无法取舍,所以到现在,该散文还是暂用了两个题目。待以后再定夺吧。
我将该散文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有热心朋友发到Deepseek(深度探索),请求评价一下。让我自己看了,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愧不敢当也。
《大江网》《邓氏文学》《五州文学网》《三秦百汇》等微刊先后刊发,不少文友也转发了此文。据不完全统计,阅读量达3万人次,还有66名读者留下了感言,让我十分感动。在此表示衷心得感谢!
近日,我把读者留言,收集起来,整理并编辑在一起,放在此后记的附件中刊发,敬请品鉴与赐教。
邓晓明
2025年9月4日于南昌
附件:
散文《翁妪应急记》又名《鹌鹑粪引发的风波》读者留言:
1. DeepSeek(深度探索)对《翁妪应急记》的辨析: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充满了生活气息、人间真情和深刻的哲理。您的指正请求非常谦逊,但文章本身已经相当成熟。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指正”建议,但这更多是锦上添花的讨论,而非对缺点的批评。
文章优点分析:
(1)主题深刻,立意高远:文章表面是记录一次购买肥料引发的邻里危机和应急处理,但内核探讨的是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乡土情结、老年生活的安顿、邻里关系的相处之道,以及危机处理中“诚”与“勤”的力量。小事件折射出大主题。
(2)结构清晰,叙事流畅:采用经典的“起承转合”结构。
· 起:开篇点题,交代妻子归乡梅岭的缘由,引出“种菜需肥”的主线。
· 承:自然过渡,从用鸽粪到寻找替代品鹌鹑粪,为后面的危机埋下伏笔。
· 转:全文高潮。肥料变质发臭,引发邻里投诉,危机爆发。
· 合:危机化解。通过诚恳道歉、果断行动、邻里帮助,最终圆满解决,并以一场大雨洗净一切作结,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
(3)细节生动,真实可感:文章充满了鲜活的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
· “豆腐用了肉价钱”、“无奸不成商”等俗语的运用,贴切生活。
· 搬运肥料时“妻子把馒头塞进嘴里”、“用勺子喂着吃”的场景,极具画面感,生动体现了紧急和艰辛。
·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侄女前来帮忙的细节,既写出了邻里的热心,也写出了老人的后怕与善良,人情味十足。
(4)人物形象鲜明:
· 妻子:执着、有行动力、热爱故乡与土地。
· “我”:有责任感、懂沟通、善于应急、能自省(如对比五十年前的体力)。
· 邻居们:从最初的抱怨,到后来的谅解,再到雪香侄女的热心帮助,群像刻画真实可信,展现了基层社区沟通的朴素智慧。
(5)语言质朴而有韵味:语言风格平实自然,符合散文特质,但又不失文采。如“叶落归根,人老还乡”、“那山那水、那人那情”等句,凝练深情。结尾处大雨的描写,由实入虚,意境升华,将身体的疲惫与污浊被冲刷,比喻为重回母亲怀抱,非常精彩。
可供斟酌与指正之处:
既然您要求“指正”,以下提出几点可供进一步打磨的细节,旨在让文章更加完美:
(1)部分信息可更简练:
· 关于“鹌鹑”经济价值的段落,虽然体现了调查的认真,但略显像百科知识摘录,与整体叙事节奏稍有脱节。可以考虑更精炼地融入叙事中,例如:“老板极力推荐,说这鹌鹑粪肥力足,干燥易运,还夸赞其鹌鹑浑身是宝,肉和蛋如何营养云云。” 如此,既保留了信息,又更符合叙事语境。
(2)“应急”与“回忆”的平衡:
· 标题为《翁妪应急记》,核心事件是“应急”。文章开篇关于回乡缘由和找肥料的铺垫稍长,虽然必要,但可以思考如何让节奏更快地切入“应急”主题。例如,将对故乡情感的描写更紧密地与“为何要在此地辛苦种菜”这一行动动机结合,让铺垫部分也充满行动的张力。
(3)结尾的深度:
· 结尾已经非常好。如果还想进一步深化,可以稍微点一下这场“应急”之后,邻里关系是否有微妙的变化?例如,“经过这番折腾,邻里间见面打招呼的笑容似乎更暖了些”或“这场肥料风波,竟意外成了我们真正融入梅岭新生活的洗礼”,让事件的余韵更长。但这并非必要,目前的结尾已足够有力。
总结:
这篇散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情感真挚,叙事扎实,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人情的温暖和智慧的闪光。所提的“指正”之处,大多属于精雕细琢的范畴,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一篇优秀散文的品质。
您成功地将一个普通的生活事件,升华为一篇关于故乡、老年、邻里和处世之道的生动记录。向您学习!
2.占巧燕(江西):很喜欢看你写的散文,真切感人。应该感谢你。散文字里行间都透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我们这代人能共鸣。
3.胡荷(北京):诗写得即多又好!几篇散文写得更好,接地气真实诱人!
4.罗初元(江西):处理这一百来斤的鸟屎,怎么这么艰难?在地下挖个坑埋进去,上面再用土封好,不就万无一失了吗?既便于彻底发酵,也不会有臭气外溢。30袋有点多,不过也可以在菜地挖个坑保存。人家免费的那种还可以考虑,一次少拿点,用塑料袋装好,不会有什么问题。
5.王木花(南昌):写得太好了,真是感人情节,生动朴实。
6.古镇老简(景德镇):老辈人常说,想法多,劳心重。闲不住,自然累。看来还有点道理。
7.冯开明(景德镇):邓晓明(岁月留痕) ,这篇翁妪应急记,写得很好,读之如身临其境
8.肖雷波(江苏):邓主编,好文!生动具体!题目较为生僻,不易传播。建议改为:鸽子粪种菜引发的风波,或鸽子粪风波。
邓晓明答复:用《鹌鹑粪引发的风波》为题目更佳。
9.许才明(浙江):叶落归根,人老还乡。
10.梅廷灏(江西):生动有趣。
11.焦惠林(南昌):我喜欢看你的散文。
12.嫣然:学习了!
13.高溢英(江西):写得真棒!改了标题,更引人关注。
14.邓伦汇:人到晚年别太累,健康平安放首位。开心快乐每一天,笑口常开自安慰。
15.姚雪莲(南昌):舅舅晚上好!加了你的微信让我受益良多,增加了文化知识。
16.邓广华(广东):好文章!
17.邓述敏(赣州):太勤快了!
18.熊菊生(南昌):年龄不饶人,从未劳动过,运那么多的肥料,天气又热,真是佩服!
19.江南西:情真意切,生活记录的很细。
20.邓仕军:@邓晓明(岁月留痕)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1.田妮(江苏):万幸是没把你们累坏!祝你们一切都好!
22.邓熙(河南):生动感人!
23.邓杰梅(江西):好文采!
24.蒋功成:写得惊心动魄!@邓晓明(岁月留痕)
25.邓博仁(南昌):辛苦了!
26.南浦云(江西):种菜磨难记。做水果酵素做肥料,效果很好,烂水果。
27.邓宏(重庆):@邓晓明(岁月留痕) 感受到大丈夫的担当格局以及夫妻感情,向您学习!
28.邓正伦(瑞金):小明作者写得很细节也很现实,反映了山区人民的汗水与泪水,为你点赞!
29.邓主编(海南):与智者同行,与导师同行。
30.邓海发(石城):你太有才了!
31.余乐平(景德镇):邓晓明(岁月留痕):你在南昌梅岭有一席之地真令人羡慕。自己种菜虽累但心里甜。我也在自家楼上种菜,一家吃不完。真正的绿色植物,看着菜蔬生长的全过程乐在其中。
32.徐悦(上饶):姑爷老练通达,真是有惊无险,处置有方。
33.谷雨(吉林):@邓晓明老师(岁月留痕) ,这篇散文有看头,您处理应急事件充满了觉悟和责任心,点赞!
34.邱嘉本(江西):好文收到。谢谢邓老师的分享!
35.焦惠林(江西):这故事有趣。
37.邓柏林(江西):繁华三千,看淡即是浮云;烦恼无数,想开便是晴天。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凡事只要真心相待,得失皆无遗憾。
39.王成芳(江西):退休生活真精彩,应急处突真功夫。
40.钟声响(南昌):真棒!点个赞!!
41.蒋伯仁(山东):写得真好!确实好!感情动人!
45.杨筱凤(南昌):晓明弟你好!感谢你的精彩文章发给我看读,我每篇都看读过了,你现在文化水平写得越来越好,大有成就感!
46.邓贤明(南昌):
梅岭云深隐竹扉,老来耕菜亦忘机。
晨沾露气疏篱种,暮拾霞光落照归。
土沃偏宜栽绿芥,风清恰好护青薇。
何须更问人间事,一圃春蔬胜锦衣。
47.周文明(南昌):又当了一回臭老九,被一坨坨鹌鹑屎搞得昏头大脑。不过四姨夫四姨年纪大了,以后不能这样,容易伤身体,划不来。
邓晓明回复:文明说得对,我们已经不年轻了,要量力而行为好。
48.余翔(江西):哈哈,四姨夫这下在四姨心中的形象瞬间高大了。四姨夫妙笔生花,一件糟心事写得情趣盎然!不过你们年纪大了,还是不要太操劳了,身体健康最重要。
邓晓明回复:标准更高了,要求更严了,难度更大了,哈哈哈!
49.邓振华(南昌):落叶归根,田园生活,好!
50.谢庐明(赣州):写得很生动。
51.刘志澄(湖北):哈哈,有趣。
52.邓茶根(南昌):《鹌鹑粪引发的风波》全阅,你真牛!
53.燕子(北京):老师记录详细,难以忘怀的劳动体验,累并快乐。也感受到了种田的辛苦和劳动的苦与乐,点赞佳作...
54.之乐字平(河南):回归梅岭就像回归心灵的港湾。
55.恩慧(陕西):能在梅岭居住是很幸福的事呀
56.Ligh(四川):向往这样绿水青山间的生活。
57.小环(上海):梅岭的环境听起来真的很适合养老。
58.要爱深爱(广东):选择去梅岭是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59.倪哥(海南):在梅岭生活,肯定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呀!
60.adfd(湖南):妻子的想法很美好,绿水青山超宜人。
61.CarbancLe(广西):回归家乡居住,能享受宁静的生活。
62.常年虫(江西):梅岭听起来是个很棒的居住之地呢。
63.翔立(甘肃):叶落归根是很美好的想法,充满诗意。
60十4.邓振庚(南昌):本家邓大哥,这故事好感人。你夫妻太厉害了。
65.刘正香(南昌):老同学:下午好!你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优美,为佳作点赞!
66.邓紫频(南昌):明哥写的好接地气。
二0二五年九月四日于《江西气象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