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五)“七月流火”非炎夏

2025-09-16 08:27 阅读
宋一叶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本是反映气候变化、极具代表性的名句,如今,却被误读为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夏天。 

追溯本义,其实“七月流火”的“七月”,并非指公历七月,而是西周“夏历”即农历的七月,对应公历八、九月份。“火”指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农历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火”非指火焰,而是上古天文学中的“心宿二”(天蝎座星),因红光似火,古人称其为“大火星”;“流”是“西沉、移动”之意。农历五月,大火星在黄昏时位于正南天,是夏季的标志;到了农历七月,大火星的位置逐渐西沉,仿佛从天空中“流动”而去,故称为“流火”。这一现象,意味着暑气渐消,凉爽的秋季即将来临。

因此,古人通过观测“大火星”的位置变化来安排农事:“流火”之后,天气转凉,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冬的衣物,这也是“九月授衣”的由来。 

可见,古人通过观测星象掌握季节变化的直观记录,是西周农耕文明“观象授时”的典型体现。“七月流火”的本义是星辰的移动与季节的流转,并非指热浪滚滚、酷暑难耐的炎夏,而蕴含着夏去秋来,天气渐渐转凉的信号。

同样,“九月授衣”精准地反映了西周社会“依时劳作”的生活节奏,是农耕文明“顺天应时”的生动写照。西周时,贵族阶层有专门的“缝人”“染人”等手工业者,“授衣”即贵族下令工匠开始赶制冬衣,而平民百姓则需在此时自行采集葛麻、鞣制兽皮,为家人缝制御寒衣物。因此,秋尽冬来、寒气渐重的农历九月,并非“发放衣服”,而是开始安排、启动“授衣”。

那么,“七月流火”为何在流传中被误读为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呢?一是因为“火”的字面含义,容易给人以炎热的感觉,而农历七月部分地区确实仍有暑热;二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缺乏了解,以致使本来与“炎热”无关的诗句,却成了夏日高温、酷暑难耐的“代名词”。 

或许,正确解读“七月流火”这一名句,可以多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在没有现代历法的时代,星空是最精准的“日历”,大火星的东升西落,如同自然的时钟,指引着人们顺应时节安排生产生活。

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一名句,不仅是千年前先民们在黄昏仰望星空时,对天文现象的客观记录,也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与时节共生的生活哲学,为我们留下关于季节流转的气候的密码:它并不是热浪滚滚、炎炎盛夏的表征,而是渐转秋凉的信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