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中的江西:是“自黑”还是“他黑”?
一场名为"赣州北伐"的网络狂欢,不经意间将江西推上了舆论风口。
事情起源于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赣超)的淘汰赛抽签——南昌队将对阵赣州队。这本是一场寻常的地方赛事,却在社交媒体上演变成了"北伐大战"、"省会保卫战"的宏大叙事。网友们以"赣爷出征"、"南昌守得住吗"为梗,将一场体育赛事变成了地域地位的模拟推演。
这场网络狂欢引发我们思考: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江西的形象到底是自己人"黑"出来的,还是外人"描"歪的?当我们在调侃江西"存在感低"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一、"自黑"是铠甲,也是软实力
在江西的网络语境中,"自黑"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环江西经济带”"阿卡林省""最没存在感省会"这些标签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甚至成为江西网友自我调侃的常用语。在抖音、微博、知乎等平台上,江西网友主动创作大量"自黑"内容,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化解地域认同的焦虑。
这种"自黑文化"的兴起并非偶然。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自尊"策略——通过主动接纳可能负面的标签,削弱其杀伤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自嘲能够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当江西人说"我们那确实没什么存在感"时,往往带着一种"懂的都懂"的默契和共鸣。
"赣州北伐"的梗同样如此。这个由本地网友创造的词汇,表面上是夸张的戏谑,实则透着一股自豪——如果赣州真的没有实力,谁会拿它和省会比较?这种自黑与浙江人自嘲"七山二水一分田"却干出轰轰烈烈的创业史,广东人用"粤省事""叹早茶"化解地域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值得警惕的是,当"自黑"成为习惯,可能会产生"内化"效应——不仅外人这么看,连自己人也开始深信不疑。社交媒体时代的标签具有强大的固化作用,一旦形成认知定势,就很难改变。
二、"他黑"是误读,也是认知滞后
相较于"自黑","他黑"往往更具破坏性。
社交媒体时代的地域认知呈现出明显的"标签化"特征。算法推荐机制偏爱简单、夸张、情绪化的内容,导致江西形象被简化为几个易传播的标签:"革命老区"、"经济洼地"、"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些标签本身或许并无恶意,却忽略了一个复杂、立体、正在快速发展的江西。
丰城被贴上"鬼都"标签就是典型例证。因历史上的个别事件和丰富的民间传说,配合社交媒体猎奇式的传播,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被简单标签所取代,其真实的工业基础、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反而被忽视。
这种认知滞后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当江西人都知道赣深高铁已经让赣州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都知道江西GDP已突破3万亿元、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时,外界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认知阶段。
社交媒体时代的"他黑"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碎片化认知"——网友通过互不关联的碎片信息拼凑出对江西的印象;二是"情绪化传播"——负面内容往往比正面内容更容易引发传播;三是"算法的强化"——一旦对某地形成负面认知,平台会持续推荐类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
三、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效应”:流量逻辑下的形象困局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重塑了地域形象的建构路径。
在传统媒体时代,地域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官方的宣传推广。但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成为地域形象的传播者,也是建构者。一条抖音短视频、一个微博话题、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都可能成为影响地域形象的关键因素。
江西面临的挑战在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负面、猎奇的内容往往比正面、平常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存在感低"这种自嘲式话题,因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共鸣性,反而比正经的发展成就报道更容易传播。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江西人越是通过"自黑"来寻求认同,社交媒体就越强化这种"存在感低"的标签。
算法推荐机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这种趋势。当用户对某个江西"自黑"梗感兴趣时,平台会推荐更多类似内容,形成"越黑越推、越推越黑"的循环。这种算法强化效应,使得地域形象一旦被贴上某个标签,就很难摆脱。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给了江西打破刻板印象的机会。近年来,"江西风景独好"系列短视频在抖音上的传播,#江西有多低调#等微博话题的讨论,都是江西网友主动讲述家乡故事的成功案例。这些内容正在慢慢改变外界对江西的认知。
四、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江西的叙事权争夺战
说到底,无论是"自黑"还是"他黑",反映的都是江西在全国话语体系中的失语状态。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辩解,而在于如何夺回叙事权,让江西被看见、被了解、被认可。社交媒体时代的地域形象建构,需要新的思维和方法。
首先,要理解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正面宣传不一定非要一本正经,可以借助"自黑"的幽默形式,实现"自炫"的效果。比如四川的"熊猫"名片、重庆的"8D魔幻城市"形象,都是通过轻松、有趣的内容成功出圈。江西同样可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比如"最美乡村""最多绿茶产地""VR产业高地"等,用社交媒体喜欢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
其次,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地创作者。地域形象的建构不能只靠官方声音,更需要民间创作者的真实表达。陕西有"冰蛋"、新疆有"贺局长说文旅",江西也需要培育一批能代表本地特色的网红达人,通过他们的日常内容,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江西。
再次,要学会设置议程,而不仅是跟随议程。"赣州北伐"这个梗之所以能火,正是因为抓住了网友关注的地域竞争话题。江西可以主动设置一些正面议题,如"江西为何是长三角、珠三角的黄金腹地""江西的隐形冠军企业""江西籍人才回乡创业故事"等,引导舆论关注江西的发展优势。
最后,要建立地域形象管理的长效机制。地域形象建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网民等多方合力,形成持续的内容产出和传播机制。比如定期举办网络文化节、打造江西IP形象、推出系列短视频栏目等,保持江西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和能见度。
五、江西的新叙事:从"红色老区"到"多彩家园"
今天的江西,早已不是那个"沉默的江西":
它是全国唯一同时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省份,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黄金腹地";赣州是国家明确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南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电子信息、VR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景德镇不仅是"瓷都",更是文创热土;九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需要被大声说出来。江西人不缺乏奋斗的精神,缺的是被听见的机会。
江西需要学会讲述新的故事:不仅要讲红色历史,更要讲绿色崛起;不仅要讲传统文化,更要讲当代创新;不仅要讲埋头苦干,更要讲抬头宣传。
就像"赣州北伐"这个梗,完全可以被赋予新内涵:这不是一场内部"权力游戏",而是江西南北双城驱动、携手发展的生动隐喻,是全省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北伐"。
六、发哥发微:让江西的故事,由江西人自己来讲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江西人都是家乡的代言人。我们分享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条视频、每一段文字,都在塑造着外界对江西的认知。
江西人可以保持自嘲的幽默,但更要学会自信地展示;可以接受善意的调侃,但也要勇于纠正偏颇的认知。当我们主动讲述江西的发展故事、传播江西的美好风光、展示江西的创新活力时,就是在为江西的正名贡献力量。
江西不需要被标签定义,需要被深入了解;不需要博取同情,需要赢得尊重。
当更多人看到赣鄱大地的生机勃勃,看到江西人的创新实干,看到这片红土地上的无限可能,"存在感"自然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因为最好的反击,永远是活得漂亮。最好的宣传,永远是干得精彩。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江西的故事,
应当由每一个江西人,
亲手书写,
大声讲述。
文章首发于大江号,如需转载或授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