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鸡排变60元情绪价值?景德镇“鸡排哥”用三把钥匙解锁流量
近期,互联网的焦点意外地聚集在江西景德镇,但吸引大家目光的并非这座千年瓷都的工艺与美景,而是一位名叫“鸡排哥”的街头摊主。他以别出心裁的经营策略,将一份仅售6元的鸡排,升华为一种价值60元甚至更高的“情绪价值”,一夜之间引爆全网。这位并非科班出身的营销奇才,没有专业的包装团队,却凭借着三条看似“不合常理”的规矩,以及那份融入血液的真诚与幽默,赢得了无数网友的喜爱,堪称“平凡英雄”。

规矩一:四点半的界限,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对品质的坚守
“每天下午四点半之后,不接散客。”
在人人追求“24/7”不间断服务、最大化利润的当下,一位街头摊主却主动设置了时间壁垒,这无疑是“赔钱”之举。然而,“鸡排哥”的“四点半”原则,实则是一种深远的经营哲学。下午四点半,正是学生放学、上班族收工的时刻。他选择在此“收摊”,是对生活最基本的尊重——为自己和家人留出宝贵的相处时间,平衡工作与生活。更深层次地,这体现了他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新鲜食材、恰当火候,都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把控。他不是在赶工,而是在确保每一块鸡排都达到他心中的“完美”状态。这种“不赶工”、“不拼命”的态度,反而让他的鸡排在顾客心中价值倍增。当人们得知这份6元的鸡排并非匆忙出品,而是被一位“主理人”精心对待时,等待的焦灼便化为对品质的期待,这份“时间上的从容”炸出了顾客的信任和对美味的信心。
规矩二:一块钱的偏爱,是对青春的扶持,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只卖给学生,且比路人便宜一块钱。”
这条规矩将“鸡排哥”的人格魅力推向高潮。在物价飞涨、利润至上的时代,他没有选择迎合消费能力更强的成年人,而是聚焦于最需要关怀的学生群体。一块钱,对成年人微不足道,但对经济尚未独立的青少年而言,意义重大,可能意味着多一份零食,一张心仪的明信片,或是省下的小快乐。这份“偏爱”不仅是简单的打折,更是对年轻群体梦想的鼓励与支持,传递着“你值得被善待”的信息。他深知学生时代的努力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愿意用这份微薄的“价格优势”为他们的奋斗之路送去温暖。这让他的小店成为学生们放学后的秘密基地,一个卸下压力、找到共鸣的港湾。一块钱,买来了学生们的真心与忠诚,更用这份温暖赢得了社会赞誉,是对“青春的扶持”,炸出了“鸡排哥”的口碑,更是他对未来社会的温情投资。
规矩三:敞开的信任,是最好的“调味料”,也是最硬的“情绪筹码”
“客人装鸡排的袋子,必须永远敞开。”
这条规矩堪称“鸡排哥”的“绝杀”。在商家层层包裹追求“包装美观”或“防信息泄露”时,他却将“透明”进行到底。敞开的袋子意味着一览无余的坦诚。顾客接过鸡排时,能清晰看到金黄酥脆、饱满诱人的鸡排,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没有遮掩,没有虚假,只有最真实的产品呈现。这种“敞开”,是对产品品质的绝对自信,也是对顾客最赤裸裸的信任。他相信自己的食材新鲜、工艺过硬,经得起任何审视。这种“不怕看”的底气,消除了顾客的疑虑,建立起超越价格的信任感。这种“敞开的信任”体现在方方面面:鸡排不慎掉落,他毫不犹豫免单并自责:“我要把它炸到位,不到位我无法原谅我自己。”这种近乎“矫情”的自责,实则蕴含着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和对顾客感受的极致尊重。他卖的不仅是鸡排,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安心。这份“信任”,是无价的,让顾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被尊重、被在乎。这种“情绪价值”,远远超越了6元鸡排本身,成为一种品牌印记,一种情感连接。
6元鸡排,炸出60元“情绪价值”:平凡中的不平凡
“鸡排哥”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在消费升级时代,人们更渴望在消费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满足。他没有炫目的广告,没有豪华的装修,却用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鸡排,和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幽默,炸出了网络热议,更炸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暖流。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街头摊主,只要用心去做,用真诚去对待,也能创造出巨大的“情绪价值”,成为“国货之光”的另一种闪耀。
“鸡排哥”的故事,是对当下商业逻辑的“反内卷”。他告诉我们,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慢下来,多一份人情味,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他用6元的鸡排,证明了“情绪价值”的强大力量,更成为了景德镇这座城市一张独特、充满人情味的新名片。他的传奇,是对平凡岗位上所有用心经营者的致敬,更是对“真诚”二字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