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丝路明珠,文化史诗的传奇篇章

2025-05-29 03:44 阅读
笨鸟大

贺兰山:丝路明珠,文化史诗的传奇篇章

历史渊源与独特坐标

你知道吗?贺兰山之名,早在晋代游牧文明时期便已出现。彼时,匈奴北狄的“贺兰氏”“贺赖部”在此放牧,将部族之名镌刻于这巍峨山岭。此山横亘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界,宛如英勇卫士。自汉代起,它摇身成为丝绸之路关键枢纽。其地理位置独特,北连阴山,南接六盘,东望河套,西控河西。如此,宁夏平原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要冲,悠悠驼铃,见证东西方文明于此交融。

佛教圣地的文明乐章

贺兰山麓佛光闪耀,源于其作为丝路重镇的深厚底蕴。自北朝始建的须弥山石窟,至西夏时期的拜寺口双塔,108座古塔沿山排列,构成壮观的佛教建筑群。1038年西夏建立,开国君主李元昊下令“广建伽蓝,译传佛经”,将佛教定为国教。承天寺塔的晨钟暮鼓,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乐舞遥相呼应,共同奏响佛教中国化的西北华章。

文化传承的精神画卷

唐代诗人王维于《老将行》中,开启贺兰山的文学意象之旅,“贺兰山下阵如云”,雄浑笔触奠定边塞诗家国情怀基调。宋元以降,随着民族融合加深,文人笔下贺兰山渐褪神秘陌生。范仲淹叹“塞下秋来风景异”,耶律楚材吟“贺兰山下河西地”,至清代查慎行感“分明重见汉山河”,共同编织出多彩的精神谱系。

民族融合的文学见证 

现存327首关于贺兰山的诗词,组成独特文学方阵。匈奴牧歌、党项民谣、汉地诗赋于此碰撞、融合。西夏文《月月乐诗》与汉文《西夏感通塔碑铭》相互映照,回鹘商旅胡笳与吐蕃僧侣法器共鸣。这些文学宝藏,既承载“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守土壮志,更蕴含“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和谐愿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长的精神沃土。

当代考古发现为这段文明史诗添彩:贺兰山岩画的太阳神图腾与莫高窟飞天同现,西夏王陵鸱吻与唐陵瑞兽同源,丝绸之路琉璃残片与中原青瓷碎片叠出。这些实证表明:贺兰山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文明融合纽带,见证多元文化铸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魅力。 #笨鸟爱学习#  #笨鸟有话说#  #大江新闻宠粉节#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