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手记:在平凡的故事里,看见坚韧的力量

2025-07-01 12:14 阅读
昭雪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的早晨,我们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共青薪火,栗耘兴乡”社会实践队伍在总结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安排会议的部署。期间,我们队伍的队员们用心倾听并积极参与。

调研之前我们调研团队和当地村民干部进行了解沟通
并进行实地调研

会议结束后我们在校园南门集合、整队开启了今天的三下乡活动。此次活动我跟随我们的队伍去往共青城栗坂村遇见了五位平凡但不普通的乡村人物。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出发之前我们进行了会议部署
“共青薪火,栗耘兴乡”实践队出发合照

到达栗坂村,我们首先拜访了滕爱全老党员和他的儿子滕卫平叔叔。爷俩很热情地招待我们。滕爷爷党龄超过五十年,说话时眼神依然炯炯有神。他讲述了那些关于他年轻时参军的往事,分享了他现在依旧有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滕叔叔用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做窗帘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你们现在大学生还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传承——父亲那一辈人的集体主义、奋斗精神,在儿子这里化作了对品质的执着

接着,我们来到胡东森爷爷家里,他几十年都扎根于土地,也尝试过杀猪、制作面包,儿子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胡爷爷谈到,小时候的儿子还要帮家里分担许多活儿,但是依旧很刻苦地投入于学习,他的儿子大学时期受到老师的教育启发要多多参与实践,曾参加过家乡高速公路加宽、三亚大桥的监测评估等工程的建设,在交流期间,我体会到胡爷爷的字里行间都是对儿子选择学术道路的理解与支持。

接着,我们又拜访见到了另一位滕卫平叔叔。这位滕叔叔在当地开披萨店,还承包了140亩田地。他笑着说:“学习做披萨是一次被外地披萨店的生意火爆所吸引的偶然的启发想开辟一条新的赚钱的道路”现在自己全权负责店里的生意;

同时,他也建议我们大学生要多开辟前进的道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农民的新面貌——既扎根土地,又拥抱变化。

最后拜访的胡庆红叔叔也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作为一名残疾人护林员,他每天要巡护大片的林地。

政府提供的这份工作,不仅给了他生活的保障,也给了他更多的尊严和价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扶贫,不仅是给钱给物,更是给人们一个发光发热的舞台。

去往另一个目的地路上,他们的故事在我脑海中交织——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生活,用双手创造价值,用坚韧诠释生命的意义。这大概就是基层最真实的模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细水长流的坚持。下午的行程从一次意外的"环保行动"开始。前往共青城市博物馆的路上,我们注意到路边散落着不少垃圾,便自发停下脚步,沿着街道捡拾。

阳光很晒,但弯腰拾起的每一个塑料瓶、每一张废纸,都让心里多一分踏实。

博物馆里陈列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从农耕文明到工业发展,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脚下的土地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站在老照片前,突然想起上午走访的那些人——他们何尝不是这片土地变迁的亲历者?

“共青城市博物馆”

这一天的走访,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是抽象的政策名词,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生故事编织而成的图景。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比教科书更生动的乡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