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实践队:“稻念”砺青春,非遗促文明

2025-07-01 14:28 阅读
“乡约艺夏”实践队

  2025年6月29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音乐学院“乡约艺夏”暑期社会实践队抵达德安县隆平故里。在这里,队员们不仅追寻“杂交水稻之父”的足迹,也亲身走进了田间地头,感受着土地的温度与禾苗生命的律动。

图为“乡约艺夏”社会实践队与隆平故里的合影 钟雨香摄

  步入袁老曾生活过的颐园,在庭院内,黛瓦下的实木墙面古意盎然,“故园情深,心系德安”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被镌刻在上面,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袁隆平院士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以及想要造福苍生的赤子之心。队员们在这一面珍贵的字墙前久久驻足,感慨道,“袁老功勋卓著,却始终心系这片生养他的土地,这份朴素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青年服务乡村、建设家园的初心所在”。

图为实践队参观袁隆平故居“颐园” 钟雨香摄

  沿着木梯登上二楼,队员们与袁老的科研历程更近了一步。二楼展示着杂交水稻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历程,详实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实验记录,还有还原当时场景的模型,都生动再现了袁老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攻克一道道难关的情景。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之情,认真观看墙上的事迹图,不时驻足凝视,小声交流,为袁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动。

图为实践队参观袁隆平故居“颐园” 钟雨香摄

  带着故居的感悟,“乡约艺夏”实践队走出颐园,走向广阔的田野。在德安的田间地头,队员们亲眼目睹了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身影。他们俯身察看田里青葱的稻苗,近距离感受着禾苗的生机与活力。眼前这片孕育着希望的青绿稻浪,正是袁隆平院士为之奋斗一生的“禾下乘凉梦”的现实映照。

图为实践队来颐园附近的田地体验 钟雨香摄

  下午,队员们又来到了共青城市泽泉乡潘家湾研学基地,化身“自然艺术家”,跟随工作人员学习植物拓印技艺——通过物理敲击使植物细胞破裂,将天然色素与纹理永久定格于布帛。植物拓印根植于中华农耕文明的沃土,其技艺可追溯至《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记载的草木染传统。

图为实践队学习植物拓印 钟雨香摄

  工作台前,青年们以布为纸、锤为笔,将叶片花瓣构图固定。随着此起彼伏的敲击声,植物的脉络与色彩在布料上渐次绽放。这种零化学添加的染色方式,天然环保的特性恰与当代绿色理念共鸣。当幅艺术品,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见证。

图为实践队制作植物拓印 钟雨香摄

  这两项实践活动,有静有动,有古有新,共同为实践队注入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队员们表示,这份融合了“稻念”情怀与非遗拓印的体验,是激励青年一代投身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深入基层,聚焦百姓需求,运用所学服务当地,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文字:谌文静

图片:钟雨香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