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黑神话的“又一把火”
8月20日,科隆国际游戏展的开幕之夜,来自杭州的游戏科学以一部先导预告片,猝不及防地揭开了其“黑神话”系列第二部作品的面纱——《黑神话:钟馗》。
预告片开篇就抓足了眼球。两个小鬼瑟瑟发抖:“捉我们的人来了……”声音里的颤抖还没散,镜头一转,两个鬼怪侍从肩扛武器,一头猛虎缓缓踏步而来,赤发炸开、铠甲裹身的钟馗就骑在虎背上。
预告截图。图 / 《黑神话:钟馗》游戏官网
在《黑神话:悟空》掀起的“西游热”未散之际,游戏科学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民间传说,选择降妖伏魔的钟馗作为新主角。
这难免让人打个问号:比起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连部分中国年轻人都陌生的钟馗,真的能打动全球玩家吗?
01
为什么是钟馗?
要读懂钟馗,得先从民间百姓的口耳相传里寻他的模样:捉鬼、辟邪、赐福、佑安、招财……可谓是无所不能。
在古籍里,钟馗的故事更添了几分传奇。唐玄宗李隆基病中梦魇,见一蓝袍虬髯大汉提鬼吞食,自称为终南山进士钟馗。玄宗醒后,病居然好了,赶紧叫画圣吴道子把钟馗画下来,挂在宫门上驱邪。
明朝戴进绘制的《钟馗夜游图轴》。图 / 故宫博物院官网
吴道子笔下的钟馗到底长啥样?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写得明明白白:“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寥寥数语,把钟馗的“凶”与“正”刻画出来——一只脚用兽皮裹着、瞎了一只眼,头发乱蓬蓬的,却腰佩笏板、正气凛然。难怪郭若虚称赞说“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游戏科学的预告片中,骑虎的钟馗、吓破胆的小鬼,恰好给这份流传已久的传说,添了个鲜活的现代视角。这个创意的来源,还有段诗意的故事。游戏科学联合创始人杨奇说:“灵感来自一个梦,梦见钟馗骑虎。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拍摄这个故事。”
其实,钟馗骑虎图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比如,明代佚名画家的作品,便描绘了钟馗执剑骑虎,回首凝视蝙蝠的场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蝠与福谐音,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寓意。画中钟馗的衣纹处理,巧妙运用了吴道子所创的莼菜条画法,展现出须眉的生动与飞扬。
在千年的传承与演化中,钟馗的形象早不是简单的“捉鬼天师”。他身上藏着中国人的多重文化期待。这给了游戏科学巨大的创作自由度——既能在尊重民俗传说的基础上,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核,去讲一个独一无二、能触动人心的东方故事。
图 / 《黑神话:钟馗》游戏官网
02
钟馗如何出海?
事实上,比起孙悟空借力《西游记》这个被全球影视和游戏公司反复改编的超级IP,《黑神话:钟馗》的出海之路,更需要从零开始。这背后藏着三重挑战。
一是文化认知的鸿沟。从钟馗的传说延伸开去,中国鬼怪故事中出现的“捉鬼”“天师”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对西方玩家而言,理解门槛远高于“金箍棒”“妖怪”——后者因《西游记》的广泛传播或多或少有所耳闻,而前者承载的东方冥府文化、司法意象,若没有足够的铺垫,很容易让海外玩家感到困惑。举个例子,《黑神话:悟空》将全国12省市31座名胜古迹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全景数字化扫描,并按照1:1真实复原再现于游戏场景中,向海外玩家传递了更多《西游记》以外的中国传统山水意向和东方美学审美。
二是世界观解释的成本。要让西方玩家理解这种“循环”而非“终结”的设定,需要更巧妙的表达。比如日本游戏《只狼》用“龙胤之力”将“重生”的概念视觉化,钟馗的阐释可能也需要找到类似的“文化转译”,让抽象的中国文化变得可感可知。
三是角色情感的共鸣。“反抗权威”“追求自由”,这是孙悟空故事的内核,更容易超越文化引起共情。钟馗“驱邪除祟”的使命背后,如上文隐藏着中国人的多重文化期待,这些更具东方文化特质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腻的剧情和角色塑造,让海外玩家真正读懂。
图 / 《黑神话:钟馗》游戏官网
不过,这些挑战也恰恰藏着机遇。从单一的“西游”故事拓展至更广阔的中国神话宇宙,不仅意味着创作空间的拓宽,更代表着将更多元的文化符号和叙事模式带入国际视野的可能。如同游戏科学创始人、CEO冯骥发文说的:“新的英雄,新的玩法,新的视觉,新的技术,新的故事。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拘定法,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