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只是《青花瓷》的灵感地

2025-08-10 18:57 阅读
当代江西

“天青色烟雨”中的瑶里

“在瑶里,文旅的繁荣与慢生活的守护兼容,关键在于始终敬畏那份原真性。”

“瑶里不远,只是千年。”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笔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道尽浮梁茶市的繁华,也让瑶里在历史长河中初露锋芒;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周杰伦《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婉转韵律,于今朝构筑釉色梦,化作文旅长卷里的青瓷光影。

曾经,它也如众多古村落一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保护与发展的抉择。而一场文旅蝶变让它从默默守望走向惊艳绽放,其破局之道,藏在青砖黛瓦的肌理里,显在业态创新的活力中,更融于“自在共生”的智慧里。

远眺瑶里古镇

 

01

古建复兴

古建筑是瑶里的骨骼,守护骨骼才能留住魂魄。

瑶里古镇坐落在瑶里村,它依瑶河而建,河水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水草摇曳。247幢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马头墙的曲线在天光中若隐若现,与河面蒸腾的薄雾交织成流动的画卷。

漫步古镇,3条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商业街、河东街区、河西街区,商铺林立,古意盎然;8处古建筑群,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砖黛瓦,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中,部分古建筑已“老态龙钟”,不堪重负。

秉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全程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在修复程氏宗祠时,施工团队邀请深谙传统工艺的老工匠,以榫卯结构等技法精心雕琢,让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宗祠重现辉煌。

在方街附近,“瑶一夏”民宿已投入运营。眼前这栋修葺一新的老宅,曾坍塌大半,如今却在精心修复下重现光彩。面对焕然一新的老宅,“把房子修复好了,保留这里的古色古香,给游客带来好的体验,这对我和当地的村民来说都非常有意义。”民宿负责人方敏文说。

同时,瑶里村成立古建筑保护执法队伍,联合文保、住建等部门定期巡查,2024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执法30余次,及时解决白蚁侵蚀、房屋漏水等隐患;还引入现代科技,用无人机航拍建立古建筑数字化档案库,实施党员挂牌管理制度,组建古镇管理巡逻队常态化巡逻,让保护更精准、更持久。

修复不是目的,活化才是“重生”。原本破败的民居经改造后,化身特色民宿、文化商铺,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提供舒适体验。依托浮梁瑶里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债项目,瑶里村累计投入4.6亿元,完成近80万平方米古建筑修缮改造。

瑶里民宿

 

02

业态焕新

重新呼吸的古建筑,让多元业态有了扎根的土壤。

“昔时窑火盛,亦燃革命芒。”作为皖浙赣边游击区核心,瑶里的红色文化熠熠生辉。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位于瑶里古镇中心,背靠象山,周边徽派建筑环绕,气势恢宏。游客邱先生在参观陈毅旧居时感慨:“泛黄的照片里,革命先辈的赤诚仿佛能穿透时光,这种沉浸式的红色体验,比课本更让人动容。”如今,瑶里打造的红色教育游线路,让陈毅旧居、宏毅祠等遗址成为鲜活的党史课堂。

“拿起扁担哟,挑起哟萝喂,翻山越岭哟,摘茶籽啰,如同银光闪来哟。”伴随着原生态山歌《摘茶籽》的悠扬旋律,一场非遗文化盛宴正在瑶里村采茶体验区呈现。游客们竹篓斜挎腰际,沿着瑶里村采茶体验区的茶垄轻移脚步,指尖翻飞间,竹篾编就的小筐便渐渐隆起。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体验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从鲜叶的萎凋、杀青,到揉捻、干燥,每一道工序都暗藏制茶智慧。

在古镇的街巷间,非遗早已突破技艺传承的边界,化作浸润日常的烟火诗意。瑶里山歌、瑶里茶俗、正月舞狮灯、制碱水粑、做苦槠豆腐……一幅非遗文化活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随着沉浸式、体验式、休闲式的旅游渐成时尚,民宿正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跨越。瑶里村以“民宿+”战略激活文化基因,着力培育“旅居浮梁”地域品牌,通过举办民宿政策普及群众会、承接“借宿大会走进浮梁”等活动,持续打造古建筑民宿产业集群。这些民宿或临溪而建,或隐于山林,将现代舒适与古村韵味完美融合,让游客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方宁静的天地。

2024年,瑶里古镇累计接待游客87.3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让古村人气越来越旺,经济活力不断迸发。

瑶里古镇人流如织

 

03

自在瑶里

一波接一波的人走进瑶里,为何而来?又因何停留?

有人说,瑶里是“被时光偏爱的古镇”。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风拂过树影婆娑,远处水碓轻响,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这份独特的自在感,正是瑶里吸引八方游客的灵魂所在——它并非精心雕琢的盆景,而是一座活着的、原汁原味的千年古村,在文旅发展的浪潮中,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慢节奏。

这份自在,源于鲜活的生活气息。与那些空心化的仿古商业街不同,瑶里的原住民依然扎根于此。清晨,当薄雾还笼罩着瑶河,巷口的青石板上,已有老人搬着小凳择菜,家长里短的闲聊声伴着袅袅炊烟升起,孩童的嬉笑追逐声回荡在古老的街巷,民宿老板方敏文一边打理着庭院,一边与早起的游客分享着当季的野菜和昨夜的茶话。

“让游客住进老房子,不是看‘标本’,而是体验真实的瑶里生活,感受邻里间的温度,这才是‘慢’的真谛。”方敏文的话,道出了瑶里留住“魂”的关键——人是古村的心跳。游客邱先生深有感触:“看阿婆晒菜干,听童谣声声,这种沉浸感比任何表演都动人,心一下子就静了。”

瑶里的慢生活,更是一种文化浸润。临窗老茶馆,一杯山泉沏就的高山茶,清香甘甜足以抚平都市的浮躁。游客可于廊桥静观黛瓦光影,或在河边聆听流水千年,沉浸于这份可触摸、可体味、自然而然的日常中,瑶里的千年文脉成了鲜活流淌的情感连接。正如游客小江在日记中所写:“在这里,时间有了厚度,心找到了归处。”

文化旅游的兴起,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守护这份千年古韵注入新的活力。村内规范化的“瑶里集市”便是一处缩影:文创雪糕印着廊桥图案,非遗手作透出匠心,特色农产品带着泥土芬芳。

摊主程大姐笑言:“卖古法碱水粑,游客爱这‘土’味,收入增了,心也定了。”村集体引导村民以闲置老宅入股民宿,或发展特色种养。村民吴大伯感慨:“守着老房赚钱,不用背井离乡,以前想都不敢想。”从“守宅人”到“收租公”,从“庄稼汉”到“创业者”,村民生活的质变正是古村焕发内生动力的证明。

在瑶里,文旅的繁荣与慢生活的守护兼容,关键在于始终敬畏那份原真性——敬畏承载文脉的青砖黛瓦,敬畏延续烟火的原住乡民,敬畏滋养心灵的山水田园。

这份敬畏,让建筑记得住乡愁,让文化活在生活里,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时光里找到心的归处。(洪雪、田亮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