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南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

2025-08-25 05:17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决定》提出:“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健全南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推进南昌与赣江新区、九江、抚州及周边市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对于推进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更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国不少都市圈积极创新同城化发展的一体规划、产业协同、财税共享、数字治理等机制。比如,成都都市圈德阳、眉山、资阳共建“三区三带”深化产业协作;广州、佛山率先推出跨市全域同城规划;等等。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从“地理相邻”“硬件连接”逐步转向“制度融合”“发展同频”,产生了很好的品牌示范效应。

  当前,在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背景下,南昌都市圈通过明确同城合作发展“路线图”、构建产业协作共赢“发展链”、打造立体互联互通“交通网”、织密公共服务共享“幸福圈”,积极推进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交流合作,同城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但与此同时,与周边发达都市圈相比,南昌都市圈还存在综合实力不强、支撑保障不足、协同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导致集聚资源要素以及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受到制约。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区域合作战略窗口期,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推动差异发展和融合发展,以充分实现城市空间耦合、资源优化配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体现同城化空间形态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紧密围绕规划、产业、交通、科创、民生等方面,持续完善南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科学统筹全域规划,构建空间协同新格局。一方面,做细做精区域协调会商机制。以“政策协同、行政共治、资源共用”为导向,持续完善高层决策机制、专项推进机制和工作落实机制,深度统筹谋划、制定执行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推动毗邻城市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构建高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各地区各单位同步建立会晤合作机制,推动构建区域间合作联盟,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局面。另一方面,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综合研判南昌都市圈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对相关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对南昌都市圈整体和相关设区市、县(市、区)的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同城化发展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检查和督促督办,用好考核成果。

  深化产业分工协作,打造集群联动新动能。一是强化产业政策对接,推动从“地理相邻”向“产业相融”转变。在地理位置毗邻、要素资源充足、产业基础良好的赣江新区、丰樟高区域等地,谋划建设跨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同编制优势产业目录、产业招商地图、制造业产业链地图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出台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设立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圈内企业互相投资,以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特色发展。二是突出特色优势,推动从“单打独斗”向“兵团作战”转变。围绕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立足各自特色优势,在分工协作中实现互补、错位、共赢发展。健全省市联动机制,强化南昌核心城市地位,推动重点项目、科创、资本等优质资源要素向南昌集聚,持续打造“一枢纽四中心”;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航运中心,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抚州加强与长珠闽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建设现代产业新区、生态康养名城、文化创新强市,打造南昌都市圈“后花园”;创建丰樟高配套产业承接合作示范区等。

  织密立体交通网络,畅通要素流动新动脉。首先,突出开放联动,统筹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施道路扩容、品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通交通“瓶颈路”和“断头路”,有效拓宽一小时生活圈、工作圈和经济圈。打造南昌都市圈同城化公路客运网络,支持更多毗邻城市(镇)开通城际公交,鼓励实施城际公路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刷、优惠互享”。其次,着眼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运营能力和影响力,加快完善其周边高速公路、地铁等线路,在符合条件的周边市县试点建设城市候机楼,更好服务旅客航空出行。统筹以九江港、南昌港为龙头的各港口,推动错位发展和互利共赢,完善水陆空铁多式联运,更加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激活全域科创资源,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一是优化科技协同与创新。依托在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研究院所及产业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支持周边城市在昌设立“科创飞地”,助推“南昌研发+周边制造”飞地经济更好发展。同时,支持南昌都市圈内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际产业合作园,积极承接国际或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施科研及孵化前端在境外或沿海地区,生产及转化后端在内陆的“双飞地”发展模式。二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健全科创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机制,推动科创平台共建共享、创新要素柔性流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提升科创效率,扩展发展空间。三是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联盟。主动对接人工智能浪潮,立足电子信息、虚拟现实技术等核心产业优势,推动数字材料、核心技术、专业人才等要素在都市圈内流通共享,建设高标准网络互通体系,前瞻性布局5G基站、云计算、数据中心、算力等应用基础设施。

  推进民生共建共享,绘就普惠均衡新图景。一是继续完善公共服务投入和资源配置机制。支持优质中小学异地集团化办学,推动南昌都市圈内师资力量合理自由流动。支持省属和市属医院以整合办医、办分院等方式布点建设医疗机构,支持设立南昌都市圈医疗联合体,持续提升优质高效快捷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和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二是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整合都市圈内文化、旅游、体育等特色资源,实施名品、名店、名街联动,以南昌万寿宫、抚州文昌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持续打造“旅游+购物+美食+休闲+娱乐”复合型消费链条,培育各具地方特色的消费IP,激发圈内消费潜力。三是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联络、生态保护信息共享、环境风险协同应对等机制,统筹推进跨界大气、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等协同治理,持续改善都市圈生态环境综合质量。

  刘勇

  (作者系省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