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要部署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彰显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为民情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民生不仅是生存问题,更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本质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求,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相契合。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为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我们党百余年的历史,体现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并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实践得到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
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力量之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质决定了其必须以人民为根本依靠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只有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取得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根本来源。“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厚植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让亿万人民享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从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到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内涵不断丰富,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根基,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让赣鄱大地的绿水青山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深化改革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通过大力实施“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这一系列生动实践本质上都是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筑牢民生根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通过访企拓岗、实习就业一体化等措施,提升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建立区域性劳务协作机制,提供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服务,帮助更多返乡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返乡农民工中的能人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好中央赋予我省教育强国建设“1+5”改革试点任务,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容,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建设,让红色基因在赣鄱大地代代相传;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新发展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等江西特色文化,大力弘扬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地域文化,推动赣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重点发展网络文学、微短剧、动漫游戏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动能。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使用效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机制,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确保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加强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等工作,提高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完善资源分配优先保障民生制度,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深化“民生清单”改革,建立动态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识别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郑志军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